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7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337篇
安全科学   272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960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112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3 毫秒
581.
对某腈纶污水处理厂的现有处理工艺进行了评估,考察了污染物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经一级生化处理后,废水中的COD、TOC和BOD5去除率分别为51.1%、32.1%和98.1%,但二级生化处理对COD和TOC的去除没有贡献。一级生化处理过程中氨化作用显著,有机氮逐渐向氨氮和有机胺转化,含氰基的大分子逐渐降解为较小的分子,且可见光区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向类腐殖酸荧光物质、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物质转化,同时生化出水中新增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但一级生化出水中碳氮比很低,几乎没有可生化性,导致二级生化处理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82.
刘瑞卿  王钧伟 《环境科学》2013,34(5):2051-2056
采用化学抽提法将义马煤中铅划分为不同的赋存形态,利用程序升温热解反应装置研究了不同形态铅的热稳定性与其迁移转化行为,考察了煤中矿物质对铅释放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义马煤中约33%的铅以碳酸盐、单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与氧化物结合,约29%的铅以硅铝酸盐结合态存在,约27%的铅与二硫化物结合,约8%的铅以有机质结合态存在.有机质结合态的铅热稳定性弱,铝硅酸盐结合态的铅热稳定性强;硅铝酸盐、二硫化物、碳酸盐、单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及氧化物矿物质对铅的释放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义马煤中不同形态铅的转化主要发生在500℃以上,表现为碳酸盐、单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及氧化物结合态铅、二硫化物结合态铅、有机质结合态铅向硅铝酸盐结合态与挥发相的转化.  相似文献   
583.
甲醛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材料中,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本研究用含甲醛的培养基从驯化的菜园土中分离出一株霉菌,并观察平板培养特征、孢子形态,提取DNA,PCR扩增,产物测序,序列比对,查找同源率,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研究了其在一定浓度下的甲醛转化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孢子形态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i)最相似,18S rDNA序列与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的同源率为100%,160 r.min-130℃摇床培养144 h,能将ρ(甲醛)=1 235、ρ(甲醛)=1 682 mg·L-1转化为ρ(甲醛)=0和ρ(甲醛)=65 mg·L-1,其转化能力分别为100%、96.1%,菌丝干质量分别从0.468 9、0.475 9 g增长到0.529 8、0.523 6 g,还能将ρ(甲醛)=2 377、ρ(甲醛)=2 849 mg·L-1转化为ρ(甲醛)=854、ρ(甲醛)=1 507 mg.L-1,其转化能力也能达到64.1%、47.1%,但菌丝增长缓慢,结果显示该菌株是高浓度的甲醛转化霉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84.
节能评估和审查已成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由于供水项目节能评估开展不久,缺乏相应的行业能耗标准和规范,现有的节能评估文件中存在一些误区。针对供水项目的特点,重点对节能评估中耗能量计算和基于节能的供水综合单位电耗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从节能的角度出发,提出选泵和能耗统计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85.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增塑剂被普遍用于塑料制品中,在大气、水等环境中广泛存在,其潜在危害受到关注。水环境中的PAEs,从藻类等初级生产者吸收,到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等通过鳃和皮肤直接接触或捕食摄取,在水生生物之间转化和传递。笔者总结了PAEs在水生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的含量,分析了PAEs在食物链中富集和转化的影响因素(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代谢转化、生长阶段等)。目前的研究表明PAEs可能在食物链中传递,最终在较高营养级生物体中富集。同时总结了5种PAEs(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酯丁苄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表明PAEs对藻类的细胞器和抗氧化体系,对鱼类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抗氧化体系都有一定程度损伤。PAEs在食物链中传递和富集现象的存在会对高营养级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针对目前PAEs在食物链中传递的研究数量较少、结构简单等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86.
川西亚高山3种森林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川西亚高山天然针叶林、桦木次生林、人工云杉林有机层和矿质层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然针叶林转化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微生物呼吸均显著下降,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依次为天然林(727.98 mg/kg)次生林(554.56 mg/kg)人工林(239.83 mg/kg),微生物生物量氮为天然林(72.56 mg/kg)次生林(50.42 mg/kg)人工林(20.78 mg/kg),而矿质层各测定变量在3个森林群落之间差异基本不显著.各森林群落有机层土壤碳、氮、磷,微生物生物量及呼吸均显著高于矿质层,而碳氮比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在土壤层次之间差异不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及微生物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森林转换显著影响川西亚高山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微生物生物量,且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有机层.  相似文献   
587.
为分析流量对水力压裂钻孔起裂特征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注水流量水力压裂实验,得到了煤体起裂过程的孔壁压缩应变-水压曲线。结果表明,流量的增大使破裂形态趋于复杂,表现在裂缝的数目及宽度会变多增大,而原煤则更易于沟通原生裂隙;对于无明显节理的配比型煤,随着注水流量增大,孔壁应变速率和起裂压力均增高;对于含明显节理的原煤,孔壁应变速率及起裂压力变化具有一致性,但与流量变化不一致,原煤内部的节理会影响试块起裂行为,降低钻孔内能量积聚速率和煤体破裂强度。研究成果对于揭示钻孔起裂行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水力压裂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88.
岩体稳定性预报是微震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微震活动性参数变化作为岩体稳定性预测的可行性,结合用沙坝矿实际生产过程中观测到的现象,提出微震监测岩体失稳预报的一般模式。根据b值在岩体失稳前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作为危险预警初始条件;并将能量指数、施密特数急剧下降以及累积视体积增加的时间段作为岩体失稳的预警期,将事件数的急剧下降作为危险的临界状态。用沙坝矿根据这一原理建立的岩体失稳预报模式可以达到采场失稳的智能预报,解决了人工判别预警期过程中效率低的难题,保障矿山的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589.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废气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利用脉冲调制介质阻挡放电和催化联用技术降解甲苯,对比分析了连续放电和脉冲调制对去除甲苯的影响;研究了脉冲调制后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的能量效率,比较了两种情况下的臭氧浓度以及中间产物的不同。结果表明:脉冲调制有效提高了甲苯的降解能效,其能量效率几乎是连续放电时的2倍~3倍;在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能量效率是没催化剂的1.5倍~2倍,臭氧浓度明显降低,结焦产物中含苯环的衍生物的量少于无催化的结焦产物。  相似文献   
590.
丛枝菌根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一类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并能与多数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土壤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及吸收累积重金属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以重金属从根际土壤进入植物并在植物体内再分配过程为主线,介绍丛枝菌根在这一过程中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特别是根际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最后,对丛枝菌根影响植物重金属耐性机制研究前沿和菌根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