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418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141篇
环保管理   113篇
综合类   1056篇
基础理论   194篇
污染及防治   389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91.
岳钦艳  原爱娟  李倩  高宝玉  李静 《环境科学》2009,30(5):1487-1492
以污泥和膨润土为原料,硫酸为酸化剂制备了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对制得的样品进行了比表面积和SEM等表征,并用于染料活性翠蓝的脱色.考察了pH值、投加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并进行了方程的拟合,计算了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和吸附活化能Ea.结果表明,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对活性翠蓝的吸附量随温度和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其吸附动力学更适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所述规律,吸附速率大小为313 K>303 K>293 K;吸附活化能较低,为5.52 kJ·mol-1,说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同时ΔH0>TΔS0和ΔG>0表明整个吸附过程活化焓的影响大于活化熵,且属于非自发反应.  相似文献   
692.
粉煤灰制备聚硅酸复合聚合硫酸铁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连某热电厂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原料,研究了利用粉煤灰制备聚硅酸复合聚合硫酸铁及其絮凝性能.采用NaOH溶液浸渍粉煤灰,通过考察温度、NaOH浓度和反应时间对硅溶出的影响,确定了硅溶出的最佳反应条件.用NaOH浸渍液制备聚硅酸后再与聚合硫酸铁(PFS)复合得到复合絮凝剂(F-PFS),通过考察铁硅摩尔比和熟化时间对F-PFS的除浊性能的影响,确定了F-PFS的最佳复合条件.在F-PFS的最佳复合条件下,以Na2SiO3为原料制备同样硅浓度的聚硅酸再复合PFS得到聚硅酸复合聚合硫酸铁(N-PFS),作为F-PFS的对照.通过最佳F-PFS与N-PFS和PFS的絮凝率对比评价了最佳F-PFS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在120℃下,用4 mol·L-1的NaOH浸渍粉煤灰4 h后得到硅的最大溶出量0.207 9 g·g-1.在铁硅摩尔比为1∶0.2,熟化2 h的条件下,F-PFS的除浊性能最佳.同时F-PFS的除浊能力与N-PFS相同,但是沉降性和稳定性优于N-PFS和PFS,对实际废水的絮凝能力优于N-PFS和PFS.  相似文献   
693.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饮用水除浊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到一株高效生物絮凝荆产生菌F1,鉴定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对其所产生物絮凝剂MBF1进行初步提取,考察了MBF1对长江原水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对长江原水处理中絮凝荆MBF1用量为40mg·L-1时,长江原水浊度和CODCr从处理前的56.2NTU和42.67mg·L-1下降到0.6NTU和13.47mg·L-1,去除率可达到99.0%和68.4%,处理后水的两指标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时,比较了生物絮凝剂MBF1与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化学絮凝剂对长江原水浊度的处理效果,结果发现MBF1具有用量更少(40mg·L-1),适应性广(pH 1~10,温度0~45℃条件下都有较好处理效果,且对搅拌程序无特殊要求)及处理效果好的特点.动物急毒性试验表明,该絮凝剂无急毒性反应,在给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94.
以活性嫩黄X-7G模拟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观察了臭氧氧化过程中染料溶液的pH、电导以及吸光度的变化,利用离子色谱仪对染料溶液中Cl-、SO42-、NO3-和NH4+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臭氧对染料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20min内对染料的脱色率达96.7%以上,染料分子中的Cl和S在反应40min后分别有97.2%和73.5%被氧化为Cl-、SO42-,偶氮键被臭氧化为N2,-NH2部分质子化形成NH4+,新生成的NO3-来源于NH4+和其他含N基团的氧化。  相似文献   
695.
何静  吕志刚  彭嘉培 《环境科技》2009,22(2):46-47,50
絮凝沉降法一般用于城市污水污泥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在城市河、湖底泥的处理方面还未有大规模使用的报道,为了研究絮凝沉降法在河、湖底泥处理的作用,无锡市河海、湖泊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2个示范工程.利用絮凝沉降法对河、湖底泥进行处理,分析了絮凝剂对水质常规指标的影响.分析结果为:①絮凝沉降法可以有效降低水中SS,COD,BOD和TP的浓度,特别是对TP和磷酸盐的去除效果显著.最大可达80%以上;②絮凝剂可以有效降低泥浆水中氨氮(NH3-N)和总氮(TN)的浓度,但是余水中的NH3-N和TN的浓度比河水中的高.  相似文献   
696.
为寻找最佳培养条件及外源物强化蒽醌染料活性艳蓝19(RB19)的微生物脱色效果,同时探究最适外源物对微生物功能酶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揭示其微观作用机制,以经茶叶渣驯化而来的混合菌群DDMY2为作用微生物,将其置于不同培养方式、不同外源物条件下(复合激活剂、不同氮源、碳源等)与RB19作用,并计算脱色率.通过酶活检测、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在菌群DDMY2对RB19脱色过程中,复合激活剂A(Activator,A)对DDMY2主要功能酶活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氧条件下菌群DDMY2对RB19(200 mg/L)在72 h的脱色率达到80.25%,比富氧条件高36.37%.加入复合激活剂A能够有效提高脱色效率,且在初期促进作用明显,样品"DDMY2+A"在24 h的脱色率较样品DDMY2高出9.38%.酵母提取物为最佳外加氮源,而外加碳源对染料脱色效率无明显提升效果.同时,Mn2+和氧化还原介体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与复合激活剂A联用可使脱色效率进一步提升约5.41%.RB19的脱色效率与菌群胞外偶氮还原酶、醌还原酶活性有关,加入复合激活剂A可显著提高细菌胞外偶氮还原酶活性.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未加复合激活剂A的混合菌群DDMY2相比,加入复合激活剂A对混合菌群DDMY2群落结构有明显地影响,可使得肠杆菌属、产碱菌属等功能微生物更好地进行富集.因此适合的外源物(如酵母提取物、Mn2+和氧化还原介体ABTS、复合激活剂A等)能够显著提升菌群DDMY2对RB19的脱色效率,其微观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菌群功能酶活性及富集优势功能菌属以提高其脱色效率,为强化蒽醌染料微生物脱色效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97.
698.
利用本实验室新构建的白腐菌Trametes sp.SQ01和毛壳菌Chaetomium sp.R01混合培养体系,对刚果红、酸性红、橙黄G和溴酚蓝4种染料进行了脱色研究.结果表明,SQ01与R01混合培养所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MnP)酶活比菌株SQ01单独培养时提高了约5.5倍.菌株R01的接种量、接种时间对混合培养中...  相似文献   
699.
采用Fe(NO)3.39H2O和FeSO.47H2O混凝剂处理模拟大红染料废水,通过改变各药剂投加量及废水pH值,考察其对废水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混凝剂在处理大红染料废水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脱色性能,而Fe(NO3)3.9H2O的去除性能较FeSO.47H2O更为优越。Fe(NO)3.39H2O对染料废水的脱色作用十分显著,所有的脱色率都在86%以上。当投加量为0.18 g时,脱色率达最大值93.3%;当投加量为0.24 g时,COD去除率为63.6%。FeSO.47H2O对废水色度的去除效果好于COD的去除。其最佳投加量为1.5 g,此时,脱色率达82.4%;当投加量为0.9 g时,COD去除率为51.8%。Fe(NO)3.39H2O在pH为5.0~9.0之间处理效果都较好,当pH=8时,其脱色率最高,为93.4%;FeSO.47H2O在pH为6.0~8.0之间最佳,当pH=8时,脱色率最高为83.2%。  相似文献   
700.
PACl-Al30絮凝剂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30个铝原子的Al30是继Al13之后新发现的一种高铝聚合形态,与Al13类似,具Keggin结构,也被认为是聚合氯化铝(PACl)中的新型优势混凝形态。文章从PACl发展的视角,对Al30形态的合成、鉴定以及混凝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就高Al30的合成、新型Al30复合硅絮凝剂的开发以及其表征和混凝机理研究等三个方面作出了有关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