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4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776篇
安全科学   1285篇
废物处理   140篇
环保管理   758篇
综合类   4134篇
基础理论   347篇
污染及防治   474篇
评价与监测   871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154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536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439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2 毫秒
701.
自动监测站第三方运维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自动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连续、稳定的监测优势正在逐步代替手工监测,各地监测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建成了大量的空气、水质自动站,在灰霾监测、河道水质监管、大环境预警方面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自动站数量多,工作任务复杂繁重,因此大部分地区都采用第三方托管模式进行自动站日常运维管理。如何有效的进行权责分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摩擦等成为业主方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实际管理实践,结合一些实用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02.
常州市臭氧污染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4模式,计算了2013—2015年常州市臭氧(O_3)超标日的气流后向轨迹。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和常州市PM2.5、PM10、SO2、NO2、O_3数据,分析了O_3超标日不同类型气团来源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并利用引入权重因子后的潜在污染源贡献函数分析了影响常州市O_3超标的潜在污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O_3超标期间易受到东南和西南方向气流影响,其中从东海和黄海途经浙江东北部、上海、江苏南部等地的东南气流占比达50%以上。自内陆途经黄山-湖州-宜兴到常州的气流对应的O_3平均质量浓度最高,为116μg/m3。自山东经枣庄-宿迁-淮安-泰州-苏州-无锡到常州的气流对应的O_3平均质量浓度最低,为78μg/m3,但该气流对应的SO2和NO2平均值为各聚类中的最高。影响常州市O_3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在常州周边200 km以内的区域,且集中在从南京至上海的长江下游沿线区域和杭州湾区域;其中太湖湖区为重点污染源源区之一。O_3超标日影响常州NO2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和上海3个区域,太湖周边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湖州等几个临近城市为潜在的重点污染源区。与影响常州O_3的WPSCF高值区相比,影响NO2的高值区分布范围更大、距离更远。影响常州O_3的潜在污染源区分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的高排放区域较为一致,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O_3污染与本区域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703.
针对国内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的现状及不足,通过对资料总结发现国内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监测技术现状中存在国标精度要求较低和技术细节不足等问题,并重点从分级采样和大气低浓度颗粒物检测方面深入剖析相关技术的不足与需求,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从国标的修订与补充、分级采样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低浓度大气颗粒物采样方法的改进等3个方面提出技术与设备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04.
基于2008—2012年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等分析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污废水及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表征水源区污染源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2年水源区污废水和NH_3-N年排放总量呈显著上升趋势,COD、As、Pb、Cd、Cr和Hg年排放总量呈抛物线型变化,总体上COD、Pb、Cd年排放总量增加,As、Cr和Hg年排放总量降低。水源区污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空间差异明显,污废水、COD和NH_3-N排放涉及流域所有区县,其排放量从干流到流域边缘呈现较明显的梯度变化,即位于流域中心或地级市行政中心的区县排放量明显高于位于流域边缘的区县;As、Pb、Cd、Cr和Hg排放量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主要分布在勉县等8个区县。  相似文献   
705.
针对目前交界断面水质监测与空气自动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质控难点,介绍了江苏省的解决办法。通过统一技术细节、联合监测及强化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自认定考核等手段,解决了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技术纠纷;通过设立省级质管站、进行可信度评估等措施,强化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706.
综合传统重量法与冷凝法测定废气含湿量的特点,建立冷凝-吸附法测定固定源废气含湿量,有效解决重量法与冷凝法不适用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的测定问题。通过优化测定条件,使冷凝-吸附法测定3台不同类型固定源废气结果的RSD为1.5%~4.7%,方法再现性试验结果的RSD为4.5%。用该方法与重量法同时测定油田注汽湿蒸汽发生器及普通流化床锅炉废气含湿量,结果表明冷凝-吸附法具备更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07.
针对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烟气排放烟囱6个断面单点采样的试验结果,分析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多断面点采样与单一固定断面点采样对监测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烟道气在不同断面点质量浓度分布差异较大,相对于样品实际监测值,各断面点二噁英毒性当量浓度最大正偏差达到+306%,最大负偏差达到-96%,测定的18个断面点样品,只有2个样品与实际样品监测值相近。  相似文献   
708.
VOCs在线监测系统与SUMMA罐采样-气质联用法的比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与实验室内SUMMA罐采样气质联用法(GC-MS)的挥发性有机物分析进行了标准气体和实际空气样品的分析比对,并对偏差原因作分析,提出在线监测系统的维护建议。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与实验室方法有一定的可比性,可用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709.
分析HACH氨氮自动监测分析仪所用进口试剂配方中氧化剂、显色剂、催化剂、掩蔽剂、缓冲液的组分、试剂用量、反应机理、吸收光谱、酸碱度、发色时间和温度、显色产物的稳定性、灵敏度、干扰及消除,以及存放条件的差异,自行研发国产配方,并将该国产配方试剂与进口试剂做试验比对,结果 2种试剂的效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10.
精细化工固定源废气采样时机的选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医药企业某产品生产过程为实例,综合各工段生产步骤、时间、废气产生情况及估算的污染物浓度等因素,绘制各污染因子排放规律图,从而确定各污染因子排放浓度(排放量)最大的1 h为最佳采样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