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4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776篇
安全科学   1285篇
废物处理   140篇
环保管理   758篇
综合类   4134篇
基础理论   347篇
污染及防治   474篇
评价与监测   871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154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536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439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1.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发展,详细回顾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之后尤其是2014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使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30多年来基本形成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确定方法等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相关技术方法.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排放清单编制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国家、省级和城市级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中的分工尚不明晰,清单编制没有融入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中,现有排放清单工作和研究成果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排放清单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综合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取得的进展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体系,使排放清单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明确国家、省级和城市级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使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成为各级环保部门每年必须完成的工作;进一步推广结合网格化管理、基于区县和乡镇调研的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加强排放清单校核和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等.   相似文献   
912.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指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在采样位置处为气态、离开烟道后在环境状况下降温数秒内凝结为液态或固态的一类颗粒物。采取过滤-捕集-烘干称重的方式测定固定源的颗粒物浓度,无法对气态CPM进行有效捕集而逃脱监测,导致固定污染源排放清单不完善。为了减少固定污染源CPM的排放,并准确地评估固定污染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CPM测试方法、排放特征及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使得CPM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从CPM问题的由来、其测试方法问题及采样装置的改进等方面入手,总结多种固定污染源CPM的量级和成分谱,描述燃煤电厂CPM排放特征及转化机理,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13.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和污染防治一直是世界难题。对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补偿,对垃圾处理厂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公平,减少因垃圾处理带来的环境冲突。运用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汉口北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的环境补偿价值进行了评估,并采用多项Logit模型对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到居民月人均支付意愿为64.54元,年均支付意愿为774.48元,垃圾焚烧处理环境补偿的总经济价值为2.04亿元/年;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显示,双边界二分式CVM的评估结果可靠、有效,且充分考虑了公众的利益诉求,可作为确定垃圾焚烧处理环境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可为我国垃圾焚烧处理的环境补偿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14.
洛阳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及溯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佳傧  董喆  李利萍  刘洋  陈红阳  张瑞芹 《环境科学》2021,42(12):5624-5632
为研究洛阳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化学组分及来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汾渭平原地区较为欠缺的PM2.5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在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在洛阳市高新和林校2个点位进行了样品采集,对P(PM2.5)、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元素)和来源进行分析.2个点位的年均ρ(PM2.5)分别为(76.6±37.9)μg-m-3和(83.2±38.9)μg·m-3,季节变化由高到低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高新和林校的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别占PM2.5的 55.1%和54.2%,林校的二次离子(NO3-、SO42-和NH4+)年均浓度之和高于高新.高新和林校的ρ[有机碳(OC)]、P[元素碳(EC)]分别为(12.4±7.7)μg·m-3、(1.2±0.5)μg·m-3和(13.4±7.7)μg·m-3、(1.3±0.5)μg·m-3,林校的含碳组分在各季节均高于高新;高新和林校冬季的二次有机碳(SOC)在OC中质量分数分别为67.8%和77.3%,远高于其他季节.化学质量平衡结果表明,高新和林校的主要贡献源均为二次硝酸盐(26.9%和27.1%)、二次硫酸盐(14.5%和14.8%)、燃煤(12.6%和11.6%)、SOA(10.8%和12.2%),高新的生物质源贡献较高,而林校的扬尘源和机动车源贡献较高.后向轨迹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表明,洛阳市春季不仅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传输,来自西南地区的污染传输也不能忽略;夏季既受到正东方向的季风影响,又有来自正南方向的潜在污染;秋季污染物主要来自东南方向,同时也存在西北方向的潜在来源;冬季受到的传输影响则主要来自周边区域,污染来源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915.
自动监测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主要手段。监测设备可以连续监测大气,实现对污染因子的监控。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就必须保证仪器良好运行,为环境管理夯实基础。因此,对监测仪器的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是每个自动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16.
采样环节作为地表水监测的首个重要环节亦是薄弱环节,常因采样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责任心不强、操作失误等原因所致,使得所取水样不具代表性,无法客观、真实、有效的反映出采样区域的实际水质情况,以致最终的监测数据无效,影响地表水污染的把控与防治。对此,本文结合地表水环境监测实践经验,首先对地表水监测采样的常见问题予以了简要剖析,然后细致探讨了地表水监测采样的质量控制举措,以期能够为相应环境监测人员在进行地表水环境监测采样时提供些许可供参考与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17.
环境监测工作是现代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进行水和废水采样时尽量排除各类干扰因素,确保检验结果更贴近真实情况。本文针对环境监测工作中水及废水采样工作进行探索,重点分析各类影响采样工作质量因素,结合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提出避免和降低这些干扰因素影响的策略,供相关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18.
PM2.5是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和集中的表现,当空气中的PM2.5指标一旦超标,不但意味着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是现阶段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无论是环境污染的角度还是从人的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PM2.5问题的解决和控制都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而要想及时准确地解决这一问题,针对空气中PM2.5含量的检测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基于这种空气污染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在检测技术和方法上仍然处在不断研究和优化的状态下,重点针对监测工作的开展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过对比的方式,以期获得PM2.5指数监测的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19.
甘肃某节能环保企业经过现场运行试验及研究,开发出了"高效内置式外循环脱硫塔"及"对螺旋喷雾半湿法自动出灰系统",前者具有占地小、低能耗、高脱硫率、低成本和用水量小等特点,解决了传统脱硫塔堵塞、石膏颗粒易粘结于除雾器等缺点,后者具有节水、节能、无二次扬尘、无废水和投资成本低的特点,解决了传统出灰方式能耗大、效率低和环境差的缺点。这两种系统极大降低了脱硫除尘系统的运行费用,对老旧锅炉房环保设施改造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20.
采用微动力组合式生物滤池与潜流式人工湿地联合工艺治理某镇生活污水。设计处理规模600m~3/d。运行时进水水质:COD为150-200mg/L,氨氮为20-35mg/L,总磷为2-5mg/L,滤池具有良好稳定的处理效果;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去除皆有一定的功效,电解装置显著除磷。总排口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