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24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426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82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利用"全国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等数据,基于"多尺度"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总体差异测度指数(标准差、锡尔指数及其分解)、马尔可夫链、ESDA等方法,分析1990~2010年江苏省不同尺度人口城乡结构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20a来,江苏省人口城乡结构无论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性在各尺度上均呈缩小趋势,且前10a大幅缩小、后10a缩小幅度减缓。相对差异值及其缩小程度排序均从大到小依次为县域、市域、区域。主要受地区发展基础、增长极的带动能力及范围、政府政策侧重以及人口迁移机制等多种因素差异性的影响。由于三大区域间通过人口流动、交通、产业、资源等的联动效应,因而三大区域间差异的缩小对全省差异缩小的贡献最大。(2)前10a人口城乡结构类型转移概率波动性大,后10a趋向稳定。苏南各市区存在高水平"俱乐部趋同"现象。(3)虽然从区域尺度上看,苏南、苏北两极分化有所缓和,但从县域小尺度上来看,苏北大部分县域与苏南不同县域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这与实际相符合,因此小尺度的自相关分析更符合实际,且小尺度两极分化严重。县域尺度冷、热点地区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南北空间分异显著,涓滴效应逐渐显现,南北差异有所减小。最后提出在"两带一路"背景下针对不同尺度人口城乡结构合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2.
钯金属具有较高的催化加氢性能,钯催化还原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了制备催化性能稳定、催化活性高且易于回收利用的Pd催化剂,实验以聚丙烯腈(PAN)聚合物分离膜作为基材,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将聚乙烯亚胺/钯配合物(PEI-Pd(II))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交替组装在基膜表面,制备了(PEI-Pd(0)/PSS)n复合催化膜,并采用膜分离装置通过对硝基苯酚催化加氢反应来评价催化膜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荷电化处理时间、NaOH溶液浓度、PEI和Pd(II)摩尔比、自组装层数影响着膜的催化性能。当荷电化处理时间为1.5 h,NaOH溶液浓度为1.5 mol/L,PEI和Pd(II)摩尔比为60∶4,自组装层数为5层时,复合催化膜有最佳的催化性能,其对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83.
为更好地理解河流廊道对城市景观生态的意义,研究计算了四川省邛崃市景观类型多样性空间聚类特征和河流廊道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Getis Ord Gi*显示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多样性存在高值聚类区,其形状与研究区河流廊道分布格局近似。(2)河流廊道主要与农田和林地景观毗邻,其两侧300 m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田和林地,且林地破碎度小;而道路廊道主要与农田和建设用地毗邻,其两侧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田和建设用地,其景观更为破碎化。(3)地形因素对研究区西部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多样性统计热点区域分布于西部河流台地。邛崃市河流廊道在提高该地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多样性中起到积极作用,需要保护邛崃市河流廊道景观多样性,加强河流与自然景观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984.
利用2014—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ArcGIS制图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时空分布特征上揭示河南省PM2.5污染特征,并分析其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河南省2014—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为40~100μg/m3,总体呈递减趋势。PM2.5浓度季节分布特征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河南省2019年和2020年PM2.5污染空间分布存在显著自相关,污染程度严重的地区主要是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冷热点分析发现,热点城市为濮阳、安阳、济源、郑州、新乡、焦作、鹤壁,冷点城市为信阳、驻马店、周口。PM2.5在年尺度上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显著相关,其中,与气温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424。当相对湿度处于90%以下时,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在相对湿度超过90%之后,PM2.5浓度下降至70μg/m3...  相似文献   
985.
城市交通噪声级的自相关及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守礼 《环境科学》1989,10(5):72-77
用求算自相关函数和DFT变换方法对8种车流密度情况下的城市交通噪声进行测算分析,求得自相关系数和自功率谱,得到城市交通噪声最佳采样速度和样本量,即采样的时间间隔应为4—5秒;采样的时间长度应等于或大于1000秒,如果快速采样,则必须增加采样数以保证1000秒的采样时间长度,为交通噪声自动监测仪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86.
磁性负载改良型纳米TiO2的制备及光催化反应器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蔓延燃烧法、溶胶-凝胶、粉末-溶胶和共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具有磁性的改良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镜等方法进行表征;同时制备了一种可回收磁性负载易分离纳米TiO2的光催化反应器,并通过对甲基橙的光降解分析,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光催化反应器对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而且结构简单,建造方便,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7.
整数型森林火灾模型及其自组织临界性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森林火灾元胸自动机模型是研究自组织临界性的典型模型之一。森林火灾模型中森林用一个布尔型的网络来表示,其中的每一点可以取两个值:0-代表空地,或者1-3代表树木。在这个意义上,经典森林火灾模型是布尔型模型。在布尔型模型中,没有考虑树木间的差别,每一个是树木的点都是相同的。为了考虑这些差别,本文研究了整数型森森火灾模型,森林用一个整数型的网格表示:每个点的值或者取0表示是空地;或者取一个正整数,表示该点所含树木的质量。本文通过理论推导证明了新模型具有自组织临界性,并比较了经典森林火灾模型和整数型森林火灾模型计算机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988.
某自锚式钢桁架悬索桥结构主跨408m,采用双层桥面,两根主缆为空间线形布置。根据自锚式悬索桥独特的动力特性,提出了在该悬索桥主梁与过渡墩、辅助墩之间沿横向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以控制悬索桥的横向地震反应。在粘滞阻尼器参数确定时,提出了速度指数确定的基本原则,并且根据虚功原理列出了主梁的横向振动方程,进而得出最优阻尼系数的确定方法;另外,将粘滞阻尼器与弹簧并联进行减震设计,可增加结构的早期刚度,并能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89.
文章通过对陕西省丹汉江流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开展研究,探讨二者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该研究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以陕西省丹汉江流域1990-2018年土地利用情况为基础,基于InVEST模型、Fragstats景观格局指数测算平台、GEODA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评估了该时段内生境质量演化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理论,揭示了生境质量在空间上的集聚情况以及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990-2018年间,研究区内景观转化特征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三者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对其他景观的挤压,导致了区域内破碎度程度增加;研究时段内平均生境质量指数较高,其在21世纪前处于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随着各生态保护措施的施行,生境质量指数逐渐上升;生境质量空间分异与流域景观类型分布高度重合且具备空间上的集聚特征;随着时序变化,景观格局向多样化、异质化、复杂化和破碎化发展,且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间的空间关联性也随之增强。应继续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调节景观格局结构,合理规划当地土地利用,充分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增进居民福祉。  相似文献   
990.
文章基于2006-2017年山西省118个县域碳排放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山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2006-2012年山西省县域碳排放量增长迅速,高碳排放区逐渐扩大;2012年之后各区县碳排放量较为稳定,且稳中有降。空间上,山西省县域碳排放呈中间高、东西低的分布格局;县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等性和集聚性,表现为逐渐下降的特征;在局部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空间依赖格局,大部分碳排放高(低)的县域相邻,且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和大同市城区存在“高碳锁定”效应。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对山西省县域均为正向影响,且产业结构的影响逐年上升;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山西省县域碳排放影响较小,且对大部分区县具有负向影响。因此,分析山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各因素对不同县域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可为实现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