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中菲的生态毒性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对土壤中phe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DOM均具有表面活性;小麦根phe毒害的敏感区间为0~200mg/kg,200mg/kg是土壤中phe的50%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浓度.DOM的存在会降低phe的生态毒性,但是降低程度与其疏水性馏分含量和表面活性有关,且phe生态毒性的降低程度随DOM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的结果说明DOM能减轻土壤中phe的生态毒性.  相似文献   
32.
IntroductionThesorptionofhydrophobicorganiccontaminants(HOCs)onnaturalgeosorbentsplaysasignificantroleintheirtransport,degradationandultimatefateintheaquaticenvironment (Alexander,1995 ;Luthy ,1997;Weber,2 0 0 1) .Sincethelate 1970s,theorganicmatter(OM)ha…  相似文献   
33.
在模拟污染土壤中用β-环糊精(β-CD)作为Fe2+螯合剂,考察了Fe2+-热(45℃)活化过硫酸钠(Na2S2O8)氧化降解的效果及其对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Na2S2O8=80、Fe2+∶Na2S2O8=1/3、β-CD∶Fe2+=1/10(均为摩尔比)时,的降解率最高,达85.1%。Fe2+活化时主要自由基为SO-4·和·OH,而热活化时主要为·OH。根据中间产物推测的两条降解途径为:自由基攻击的9、10位点生成(1,1’-联苯)-2,2’-二甲醛或攻击2、3位点氧化开环生成2-乙基-6-甲氧基萘,再形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终矿化为CO2和H2O。土壤氧化修复后,pH降低,氧化...  相似文献   
34.
来自深海环境的多环芳烃降解菌Celeribacter indicus P73~T能够高效降解,为揭示生物降解的分子机制,对其降解途径进行分析.通过GC-MS联用技术鉴定出菌株P73~T降解的2个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1-羟基-2-萘甲酸和1-萘酚.通过分析菌株P73~T全基因组,发现了降解基因簇(P73_0346-P73_0354),编码包括环羟基化双加氧酶、二氢二醇脱氢酶、环裂解双加氧酶、异构酶、水合醛缩酶等.通过验证环羟基化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突变株ΔP73_0346::kan的降解能力,证实基因P73_0346编码了双加氧酶.依据代谢物检测、基因组分析和突变株功能验证结果,推测菌株P73~T降解经由C3,4-双加氧途径,更进一步地确定了参与此途径的双加氧酶等降解相关基因.本研究不仅揭示了降解的分子机制,也为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小麦根系菲与磷吸收及转运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根系对多环芳烃(PAHs)与磷吸收及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PAHs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为PAHs的代表,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小麦根系、磷吸收及其转运的效果,旨在揭示植物根系吸收PAHs与磷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0~1 200μmol·L~(-1)磷浓度范围内,小麦根系、茎叶含量在低磷浓度(10μmol·L~(-1))时最高,分别为36.87 mg·kg~(-1)和2.07 mg·kg~(-1);磷含量总体呈现随磷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成对数据t-检验显示无论加与否,根系、茎叶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磷可促进从根部向地上部转运,而对磷转运没有显著性影响。在低磷浓度下(10μmol·L~(-1)),随着浓度的升高,小麦根系、茎叶含量呈现显著升高趋势(P0.05)。磷、共存处理介质pH升高幅度大于单一处理。  相似文献   
36.
在入侵报警系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现某些系统在设计上还存在不足之处。随着系统复杂度的增加以及系统建设和验收的要求,有必要对入侵报警系统进行效能评估。对于入侵报警系统而言,入侵报警探测器的探测空间是定量分析评估系统效能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根据被动式红外探测器的结构、工作机制和探测原理,分析、总结出被动式红外探测器的三维空间探测模型,并通过Multigen Paradigm Creator和Vega Prime软件进行仿真,直观展示了探测器的三维探测空间,符合用户的视觉习惯,满足系统效能评估定量化、可视化和可查询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37.
分别采用Fe(Ⅱ)、Fe(Ⅲ)和Fe(Ⅵ)活化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水中的,考察了反应pH、药剂投加量及氧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对比了不同价态铁活化PS对的氧化降解效果.在反应pH为8、n():n(Fe):n(PS)为1:2:2的优化条件下,反应60 min后Fe(Ⅱ)-PS和Fe(Ⅲ)-PS体系对的去除率分...  相似文献   
38.
是多环芳烃中的代表性物质,具有"三致"效应,而且的蒸汽压小,辛醇-水分配系数高,生物可利用性低,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受污染的土壤越来越多,研究的修复技术对污染土壤的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污染土壤中的修复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针对各种修复方法,阐述了其原理、修复条件、实例应用和优缺点,重点论述了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方法的降解机理和应用,分析了微生物性质,包括氧、营养物、温度、土壤理化性质、共存污染物等环境因素对生物降解的影响。由于溶解性的有较好的迁移转化能力,因此表面活性剂的助溶作用适用于各种修复方法,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修复效果。在各种修复技术中,物理修复是通过物理技术实现的解吸与富集,无污染,但是去除率低;化学修复是使用氧化剂将氧化分解成无毒易降解的小分子物质或通过添加化学淋洗剂增加的溶解性,提高迁移转化能力,用时短,但是引入其他试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植物修复是通过植物的提取、降解和固定等过程实现的修复,尤其是植物的根际环境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微生物修复以可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为基础,在分解酶的作用下实现的降解,但是生物修复周期长,可利用的生物少,而且可能生成毒性更高的中间代谢产物。因此,寻找合适的修复物种,采用基因技术提高生物的修复能力或多法联用、取长补短可提高修复效率。最后,在共降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共存时,一种物质的存在对另一种物质的降解有促进作用,提出了协同降解的概念,寻求对多种污染物有协同降解或共降解作用的修复方法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9.
袁睿  谭克俊 《环境化学》2012,(6):885-889
在pH 6.8 Britton-Robinson(BR)缓冲介质中,镉(Ⅱ)与1,10-啰啉(Phen)作用后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形成离子缔合物,使体系的共振光散射信号显著增强.最大散射峰位于307.0 nm处,其增强散射信号强度与镉(Ⅱ)的浓度在6.0—342.5 n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镉(Ⅱ)含量的共振光散射分析方法,检出限(3!)为0.6 ng·mL-1,研究了反应产物的RL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该方法用于自来水和实验室废水样中镉(Ⅱ)的测定,RSD≤4.4%.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土壤动物在植物修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比研究了蚯蚓(Pheretima sp.)活动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修复土壤污染的影响效应以及各种生物、非生物因子在植物修复污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20.05-322.06mg·kg^-1污染水平范围内,与相同污染水平下无蚯蚓作用的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植株相比,蚯蚓活动促进修复植物高羊茅的生长:试验期间(72d),修复植物的单株生物量增加9.74%~21.53%,根冠比增加17.26%~21.44%。添加蚯蚓72d后,种植高羊茅的污染土壤中,的去除率高达61.70%~88.78%,其平均去除率(77.38%)比无蚯蚓活动的土壤-植物系统中的(68.36%)提高了9.02%,比无植物生长的对照组土壤(22.57%)提高54.81%。各种生物(如植物代谢、植物积累、动物积累、微生物降解、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等)、非生物(如渗滤、吸附、光解、挥发等)因子中,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对去除的平均贡献率(47.81%)最为突出,比无蚯蚓活动时(42.08%)提高5.73%。说明蚯蚓活动可强化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