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21.
外源乙烯能消减NaCl对苜蓿种子萌发的抑制,乙烯的这种作用对包被(种皮和胚乳)具有依赖性;胚与包被处于分离时,外源乙烯的消减作用消失;加回包被后,外源乙烯的作用恢复.分析表明,包被中存在某种易溶于水的、热稳定的小分子物质为乙烯作用所必需;当包被存在时,EDTA及EGTA都能减少乙烯的作用.分析显示:包被中Ca2+含量较大,且Ca2+能代替包被作用;无包被存在时,Ca2+对外源乙烯的有效性具决定作用,表明包被中的有效物质可能是Ca2+,乙烯的作用依赖于Ca2+.  相似文献   
122.
外源脱落酸、水杨酸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穗发芽严重降低籽粒产量、品质和种用价值,是小麦育种和生产急需解决的难题.为利用发芽抑制剂的化控途径有效防治穗发芽,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脱落酸(ABA)、水杨酸(SA)对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浓度大于70 mg L-1 ABA和大于4 mmol L-1 SA均不同程度地抑制种子发芽并表现剂量效应,赤霉素对二者有拮抗作用,70 mg L-1 ABA+8.0 mmol L-1 SA对小麦普遍具有强烈的发芽抑制效应;ABA阻抑种子发芽是一种延缓作用,受基因型影响较大;SA对不同基因型有强烈的休眠促进作用,并显著提高种子对ABA的敏感性(P0.01);种子萌发过程中,两种激素均诱导籽粒α-淀粉酶和PPO活性下降,且SA处理组的酶活性降幅更大;ABA明显促进种子PAL活性,而SA处理组的PAL活性水平最低.因此,ABA与SA的发芽抑制效应与作用方式不同,SA增强种子的ABA敏感性,二者组合产生了良好、稳定的发芽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3.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数量和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土样用土壤分析筛进行浓缩,并以萌发法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种子数量和动态.结果表明,孔径0.25~2 mm的土壤分析筛分离土样中萌发种子可达萌发种子总量的85%~97%,而小于0.25 mm的土样中未发现种子.因此,用0.25 mm孔径大小的土壤筛对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土样进行大规模浓缩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4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A:未退化草甸;B:轻度退化草甸;C:中度退化草甸;D:重度退化草甸)的土壤种子库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数量分别为:A 1 194~3 744粒/m2,平均2 421.3粒/m2;B 5 376~1 0912粒/m2,平均7 786.7粒/m2;C 2 304~1 3216粒/m2,平均8 695.5粒/m2;D 4 768~12 352粒/m2,平均8 125.9粒/m2.除样地A外,其它3个样地的可萌发种子数量差异不大.单子叶植物种子在培养到d 10左右开始萌发,双子叶植物在5~7 d内开始萌发,前者3 wk后基本不再萌发,后者5 wk左右停止萌发.4个样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主要集中在第2~3周,并表现出近似单峰型格局.图1表3参39  相似文献   
124.
利用生物碱指示剂鉴定了茄子(Solanum melomgena L.)根系分泌物和腐解液中糖苷生物碱(glycoalkaloid)的存在,并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茄子根系糖苷生物碱,探讨了茄子根系糖苷生物碱对5种蔬菜作物的化感效应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糖苷生物碱抑制了3种茄科蔬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且随着生物碱提取液浓度的升高,化感抑制作用显著增强,而不同浓度的生物碱提取液对大白菜(Beussica pekinensis)和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呈现"低促高抑"的双重浓度效应;随着生物碱浓度升高,茄科蔬菜萌发种子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逐渐上升,3种保护酶活性逐渐下降,大白菜和菜豆萌发种子中三种保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高浓度的糖苷生物碱同样导致MDA含量和质膜透性的显著增加;对于不同种类的蔬菜,生物碱的化感效应主要通过不同抗性生理指标分别作用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中对种子萌发的作用要显著大于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25.
在重金属污染加重及多样化的背景下,入侵植物对本地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生态毒理效应可能发生改变甚至增强。因此,本文探究了Cu和Cd单污染及其复合污染下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叶水提液对其本地近缘种莴苣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叶水提液处理及3种重金属污染类型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叶水提液复合处理均显著降低莴苣种子发芽指数,表明重金属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叶水提液均对莴苣的种子萌发和生长产生明显生态毒理效应。Cu和Cd复合污染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叶水提液对莴苣幼苗株高产生的生态毒理效应显著大于在Cu和Cd单污染下的生态毒理效应,而在Cu和Cd复合污染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叶水提液对莴苣幼苗发芽速度指数产生的生态毒理效应也大于在Cu和Cd单污染下的生态毒理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在Cu和Cd复合污染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叶水提液对莴苣种子萌发产生的生态毒理效应大于在Cu和Cd单污染下的生态毒理效应,即Cu和Cd复合污染可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本地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产生的生态毒理效应具有一定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6.
李彪  熊智  王金华  汪姝  孙浩  缪福俊 《生态环境》2011,(10):1485-1490
为了解会泽铅锌尾矿区自然发生的豆科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研究了该地区自然发生的3种豆科植物在Pb2+/Zn2+单盐和双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情况。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所设的浓度范围内,Pb2+/Zn2+单独胁迫时,对供试植物种子及幼苗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除苕子(Vicia Cracca L.)外,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Pb2+/Zn2+共同胁迫时出现复杂的交互作用。对于苕子的种子及幼苗的生长,Pb2+/Zn2+呈现明显的相互加强抑制作用;对于其它2种植物,当Zn2+浓度在低质量浓度时,Pb2+似乎对Zn2+抑制有缓解作用,同样当Pb2+浓度在低质量浓度时,Zn2+似乎对Pb2+抑制有缓解作用,但是当Pb2+/Zn2+高浓度时,Pb2+/Zn2+呈现明显的相互加强抑制作用。不论是单盐还是双盐,苕子对的耐性最强,其次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最弱。会泽铅锌尾矿区重金属含量高是该区植被恢复的最大障碍,进一步研究植物对Pb2+及Zn2+的耐受性对于铅锌尾矿区的植被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7.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含油量麻疯树种子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麻疯树种子的含油量,将麻疯树种子分为组Ⅰ(26%~30%)、组Ⅱ(30%~34%)、组Ⅲ(34%~38%)、组Ⅳ(38%~42%).该地区种子体积介于1.544~1.680 cm3之间;其中组Ⅱ的种子最大(1.680 cm3),组Ⅳ的种子最小(1.544 cm3).组Ⅱ种子的百粒重同样为最高(69.367 g),组Ⅲ的种子最轻(62.313 g).出仁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组Ⅰ(61.752%)<组Ⅲ(63.352%)<组Ⅱ(64.132%)<组Ⅳ(65.192%).百粒种子产油量从组Ⅰ到组Ⅳ逐渐升高(17.731~25.342 g).1H-NMR图谱分析发现,各组种子之间的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差异,而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随含油量的增加而升高,种子的吸胀速率则相反.种子含油量与种子大小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种子质量、出仁率、种子产油量、脂肪酸组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吸胀速率之间则都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图3表4参30  相似文献   
128.
为解决青霉素菌渣厌氧发酵沼液的综合利用问题,采用浸种实验和盆栽实验探究了不同稀释倍数的沼液对红三叶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原液对红三叶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均有显著且不可逆的抑制作用,适当稀释后可以显著促进红三叶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综合考虑浸种实验与盆栽实验结果,沼液的最适稀释倍数应为10。该研究可为抗生素菌渣厌氧发酵沼液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也为进一步研制商品化沼渣沼液肥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9.
刘婷婷  文可佳  周青 《环境化学》2010,29(6):1163-1166
为了探索Cd2+与酸雨(AR)污染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种子常规萌发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d2+与AR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低强度AR与低浓度Cd2+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但Cd2+的促进作用会随胁时延长而减弱,二者复合处理与Cd2+相似;高强度AR与高浓度Cd2+持续抑制,达显著差异水平胁时明显提前,复合毒害效应大于单因素效应的总和,抑制显现协同作用;4项指标均与胁时呈负相关,各组与CK达显著差异胁时不尽相同:Cd2++AR>Cd2+>AR;胁迫解除时间越早,4指标降低越少,种子受损害越轻.综合考虑,Cd2+污染效应大于AR污染效应,是构成复合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0.
珍稀濒危植物裸果木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裸果木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分析裸果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测定了裸果木的结籽率、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裸果木的染色体数目,并运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裸果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裸果木的结籽率非常低,不到1%;裸果木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木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0.由于裸果木长期生活在干旱的荒漠环境中,形成了一整套对干旱和低温的适应性结构.即叶片线形、气孔下陷、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且附有蜡质层,栅栏组织发达,几乎没有海绵组织,贮水组织发达;茎部次生木质部发达,髓腔较大;根茎比率高,根皮层具有发达的贮水薄壁组织.分析了裸果木濒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