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20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285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95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柴达木盆地的钾矿资源占全国探明储量的90%以上,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北部地区发现了以砂砾石为含卤介质的深层孔隙卤水。文章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盐湖的形成过程,说明了盆地内盐湖盐类矿物的来源和形成条件。并详细描述了大浪滩地区深层卤水形成演化及成矿条件,分析了深层孔隙卤水的来源,指出在柴达木盆地深部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632.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建立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时空演化和结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长期处在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其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差异较大,空间格局的演变虽然以集聚型极化发展为主,但是扩散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其空间格局形态也逐渐由集聚型向扩散型演变,表现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633.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2):270-270
蕨类植物常常被描绘为活化石,是植物世界的古迹。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期间(距今1亿年前)迅速分异,过去人们认为,随着开花植物的增加,包括蕨类植物在内的没有种子的植物品系被迫逐渐走向灭绝。但新的研究显示,事实并非如此。相反,蕨类演化模式表明,为回应开花植物的演化分异,蕨类出现了新一轮物种形成过程,而且全靠它们自己,利用开花植物演化所提供的新的生态机会。(肖辉林摘自Nature, 2004, 428: 553) 蕨类植物的演化:自力更生@肖辉林  相似文献   
634.
长江三角洲空问运输联系与经济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长江三角洲1985-2000年各城市客、货运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长江三角洲客运量分布的廊道效应逐渐显著,货运量极化效应减弱。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推移特点。长江三角洲走廊经济突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带动轴;区域内浙东北经济崛起,成为与苏南地区相抗衡的经济板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天平已出现向南倾斜的趋势。针对以上结论,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快综台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培育具有强大辐射效应的走廊经济,推动省、市之间协调合作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35.
为了分析裴沟矿31采区的煤炭开采对上部魔洞王水库的影响,以及评价水体下开采的安全性,首先分析了岩土体材料在三轴压缩试验中表现出来的应变软化现象,认为岩石峰后的软化能够说明覆岩破坏后的力学特性;然后介绍了FLAC3D中应变软化模型;最后分别建立Mohr—Coulomb理想弹性模型和应变软化模型的数值模型,针对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覆岩移动破坏的特征以及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分析了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别,计算结果表明:应变软化模型对覆岩移动破坏特征的计算更加准确,能够说明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覆岩移动规律,通过其计算得到的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计对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6.
为研究有约束煤样和自由煤样冷热交替作用下的裂隙扩展规律,采用液氮作为制冷剂对煤样进行冷热交替作用试验,使用激光显微镜观测冷热交替作用前后煤样表面原生裂隙扩展情况,利用声波测试仪表征煤样内部原生裂隙扩展情况,通过压缩试验机测量试验后煤样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1)冷热交替作用可以使煤样裂隙结构发生进一步损伤,裂隙宽度增大,煤样承载能力随裂隙结构损伤程度加深而减小;2)单周期冷热交替作用过程中,全浸泡煤样表面裂隙扩展最明显,而有约束煤样表面裂隙扩展最小;3)多周期冷热交替作用过程中,全浸泡和无约束注液氮煤样温度应力产生的结构损伤通过周期累积,在5周期时达到强度极限,发生破坏,而有约束煤样裂隙结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37.
石油降解菌对石油烃中不同组分的降解及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甘肃华庆油田油井附近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得到5种菌属的石油降解菌,以各菌剂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率及其标志物演化参数为基础,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测定了7 d和15 d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芳香烃的降解率,用各种标志物反映各菌剂对原油中正构烷烃、藿烷、芳香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F2、A5、混合菌(H)对于高碳数段的正构烷烃降解率高达60%以上,混合菌剂对于正构烷烃的降解较均衡;正构烷烃在前后两个阶段的降解呈现出对低碳和高碳降解的互补规律,奇偶碳数优势(OEP)在15 d更明显;F2菌剂的w(∑C21-)/w(∑C22+)值说明对其高碳数降解优势最明显;各菌w(Pr)/w(Ph)比值均大于原油,说明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烷烃在不同菌剂的作用中发生了明显的降解.各菌剂作用能促使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手性碳R构型向更稳定的S构型转化,短期内已接近转化终点;A5对藿烷降解的w(Ts)/w(Tm)比值最大(0.966),转化最彻底;A5、D4和F2菌株后期作用原油时,藿烷系列的降解速率明显大于正构烷烃系列,表现出降解藿烷的优势;各菌剂对芳香烃具有强烈的去甲基化作用,A5和D4菌降解芳烃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638.
为了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易燃液态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演化为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性,统计了近年来746起相关事故,对事故发生时间、道路、初发事故形式、运载危化品燃爆危险性及事故演化情况进行总结,利用变异系数法得出量化后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事故过程中多因素耦合对燃爆演化率的综合影响强度计算其燃爆演化概率,结合质量控制法划分该类事故的高、低事故率阈值,评价燃爆演化概率危险水平。  相似文献   
639.
为探讨充水溶洞中水压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岩石破坏过程渗流-应力-损伤耦合分析软件F-RFPA~(2D),对隧道底部含充水溶洞的围岩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岩体中存在裂隙时隧道围岩的破坏过程作对比。结果表明,水压的增加使溶洞与隧道间的岩体逐渐产生裂纹,并不断延伸,最终使隧道与充水溶洞贯通;岩体中裂隙的存在改变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加速了隧道底部围岩的破坏进程;实际工程中应将隧道底部围岩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作为事故发生的前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