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72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城市生产垃圾处理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着重介绍了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热解法、固体燃料化和“FSB”法等城市垃圾处理工艺自身的污染防治问题,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2.
重金属含量一般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MS,ICP-AES)等方法测定.测定前需要对固体样品进行预处理.目前,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直接加热酸消解法、微波消解法和高压釜消解法等.而直接加热酸消解法是目前相对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分析2000~2016年中国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测度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消费规模效应和人均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工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呈"未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阶段性特点;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工业碳排放实现强脱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更需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工业碳排放强脱钩.  相似文献   
44.
选取了澎溪河流域六个点位消落带土壤和岸边土壤,以NaOH-EDTA提取土壤中有机磷,并采用酶水解技术表征有机磷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①消落带土壤NaOH-EDTA提取液中总磷含量为74.55~140.54 mg/kg,无机磷含量为49.91~104.23 mg/kg,有机磷含量为14.61~36.31 mg/kg。消落带土壤有机磷含量低于岸边土壤。②消落带土壤有机磷中总可酶解有机磷(EHP)含量均值为6.23 mg/kg,占土壤有机磷含量的26.7%。消落带土壤EHP含量与有机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n=6,p<0.01)。③消落带土壤EHP含量、活性单酯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6,p<0.0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有机磷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④消落带土壤与岸边土壤EHP组分特征相同,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类植酸磷、活性单酯磷、二酯磷,但消落带土壤EHP含量显著低于岸边土壤。周期性的干湿交替会造成消落带土壤有机磷向库区水体释放,消落带土壤有机磷地球化学循环对库区水体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5.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迪氏对数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美国、印度、日本、德国4个典型国家和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分析家庭户数量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引入家庭户规模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全球、中国及几个典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为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对全球和印度,人口效应略强;对其他几个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为主导促进因素.能源强度为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其中美国和德国强度效应较强,抵消了经济增长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美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表现为微弱的促进作用,对全球及其他几个典型国家则表现为微弱的抑制作用.修正的模型表明,居民消费模式对碳排放贡献以家庭模式为主,中国的家庭户数量效应大于人口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46.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都意识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降低能源消费所带来的CO2排放.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处于全国的前列,但是和发达国家的一些国际大都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如何处理好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对2001-2010年间上海市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状况进行了测算,并利用LMDI指数分解法对上海市历年碳排放量差异进行了因素分解.另外,选取2008年上海、伦敦和东京三市的CO2排放状况进行了对比,利用Theil指数分解法对城市间的碳强度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设置三种不同的发展情景,计算分析了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47.
先采用化学沉淀/煅烧法制备Mn3O4,再采用水解法制备Mn3O4/SiO2磁性复合材料,并用于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Mn3O4/SiO2的表征结果表明,Mn3O4/SiO2为多孔的核壳结构,BET比表面积达到184.3 m2/g.Mn3O4/SiO2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48.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地区工业重化特征明显,工业水污染排放贡献超过10%,大气污染物占比更超过70%。本文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识别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污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重点行业COD、氨氮、SO_2、NO_x排放强度进行分析。将排放强度拆分为末端削减、技术工业和产品结构三个指标,分析2012—2020年和2020—2030年两个时间段内,对污染排放强度降低贡献度最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末端削减和技术工艺对污染排放强度降低影响大,贡献值之和约为90%,两者分别代表末端处理技术对污染排放的削减程度,以及高附加值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产生水平;COD、SO_2和氨氮的排放强度由末端削减和技术工艺共同作用,NO_x的排放强度较高且未来末端削减水平进步小,未来需要重视该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  相似文献   
49.
针对平原感潮河网的水文和水力学特性,结合甬江流域实际,建立了平原河网水利计算混合模型,采用Preissmann四点隐式格式,合理选定权重系数,并运用河网最优节点编码法的3级解法进行求解;利用2000年桑美台风暴雨洪水对模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是可靠适用的.考虑不同重现期暴雨和潮位的组合情况,采用研究建立的河网水利计算模型对规划防洪工程全面实施后甬江流域河网节点水位进行了合理计算.  相似文献   
50.
地表水中总氮测定方法按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4-1989),该方法的前处理较为繁琐,人工耗时较长,对测定用的试剂、工具也有一定污染,给分析工作带来不便.TOC-VCPH总有机碳测定仪(简称热分解法),可以将样品中的氮化合物经过加热分解成为氨氮,通过再生成氮,转变为亚硝酸盐氮后,根据吸收峰值定量氮的质量,可以求出样品中总氮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