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6篇 |
免费 | 151篇 |
国内免费 | 30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48篇 |
废物处理 | 31篇 |
环保管理 | 142篇 |
综合类 | 1211篇 |
基础理论 | 193篇 |
污染及防治 | 124篇 |
评价与监测 | 161篇 |
社会与环境 | 71篇 |
灾害及防治 | 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100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余美琰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10,(2):4-5
小型工业锅炉中,大多配置铸铁省煤器(非沸腾式),如何确定这些锅炉及省煤器安全阀的整定压力值,虽然《锅规》第143条及表7—2已作了明确规定,但在执行中同一型式或同一台锅炉,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检验人员所确定的安全阀整定压力值却往往不同,给锅炉安全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因此而酿成事故。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用户和检验人员对《锅规》第143条以及表7—2中工作压力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212.
基于熵权的改进密切值法在水质综合评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003至2008年宁德市金涵水库水质监测值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结合,建立了环境样本矩阵,运用信息熵原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改进密切值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涵水库从2003至2008年水质都是Ⅱ类以上,水质总体良好。该评价方法操作简便易行,结论切实可行,并可反映出各评价单元的优劣变化。 相似文献
213.
基于中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的近地层风切变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2009年5至10月10~120 m的梯度风观测数据分析了全国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风切变总体呈现规律性变化趋势,即:日出前和日落后切变指数较大,随着近地层温度升高,切变指数逐渐下降,近地层温度达到最高时,切变指数达到最低值,后随着日落、地面温度下降,切变指数逐渐上升,直到次日日出、日落周期;②因局地海(湖)陆分布的差异以及下垫面粗糙程度的不同,切变指数在各地的变化可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典型陆地型、海陆效应差异型、湖(河)陆效应差异型、特殊地形(峡谷)型、切变指数偏大型和特殊型;③从不同梯度间的风切变特征来看,低层(30 m附近)较为明显,而中高层(50 m和70 m)较小,说明30 m高度为我国近地层风速变化较为明显的层次。该研究资料序列短,可能在反映全国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的普适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仍可作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区近地层不同梯度间风切变分布和变化特征的重要参考,期望通过该研究的开展为风电场的布设及近地面层风能资源的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14.
215.
216.
循环经济是实现以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资源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的发展模式。定量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基于能值理论,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经济社会能值、资源利用、环境压力和综合指数5个方面评价了福建省自2000年以来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消耗不可更新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下降;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资源利用率低,净生态效益低下;废弃物还未对环境造成过大压力,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不可更新资源利用,加强保护和开发可更新资源,逐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福建省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217.
A-P值法是进行区域大气总量控制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由于模型的缺陷,其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允许排放状况。本文基于这一原因,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分担率"概念,分析了污染源的有效贡献,并用于实例研究,使得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218.
阐述了密切值法和污染损失率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评价步骤。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利用密切值法对各个决策目标进行质量排序,再利用污染损失率法计标出各污染物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并对决策目标进行等级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能全面地进行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219.
密切值法与污染损失率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密切值法和污染损失率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评价步骤。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利用密切值法对各个决策目标进行质量排序,再利用污染损失率法计标出各污染物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并对决策目标进行等级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能全面地进行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