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204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前在众多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探讨如出一辙: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状况及如何在借鉴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是什么等等。相较之下,对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如何定位以及"公益"的表现何在却较少有人关注。  相似文献   
102.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推进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浙江省开展的"五水共治"成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当前行政处罚为主、司法保护为辅的制度是我国落实环境保护的基调,但其缺乏前瞻性、科学性、长效性,并且打击力度不够,且此类弊端频发。因此,以司法手段介入加强环境保护尤其是落实推进浙江省的"五水共治"迫在眉睫。司法职能的提高、"五水共治"相关案件的审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作用、环境司法专门化试点的突破创新,从司法保障机制的角度解决了"五水共治"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3.
污染损害赔偿是环境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经济学和法学视角,对污染损害赔偿中环境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和我国污染损害赔偿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探讨,并建议以环境公益诉讼与环境污染损害评价制度为基础,通过构建完整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体系,全面推进污染损害赔偿中环境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4.
沪宁高速无锡段沿途村民饱受交通噪声困扰,中华环保联合会接到举报后向无锡中院环保审判庭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最终经双方同意后依照法院的调解方案达成调解协议。本文认为公益诉讼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一大利器,但类似噪声污染这类并未对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直接损害、仅仅是影响到特定人的安宁利益,动用"公器"来维护"私益",是否满足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有待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5.
<正>记者:新《环境保护法》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实施了近5个月,效果怎么样?"史上最严"是否实至名归?吕忠梅:2015年1月1日起,新《环境保护法》已经正式实施,我作为这个法律制定的参与者之一,当时在设计的时候,就特别希望我们能够有一些落地的制度,针对过去在环境保护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规定一些严格  相似文献   
106.
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古罗马的公益诉讼主要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由市民提起的诉讼。公益诉讼,虽在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但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世纪。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益社会化,公害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公益诉讼被不断重视。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为了保护社会公共的环境权利和其他相关权利而进行的诉讼活动,也是针对保护个体环境权利及相关权利的"环境私益诉讼"而言的。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使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即将遭受侵害时,法律允许其他的法人、自然人或社会团体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武器,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规定,起诉人应当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公益诉讼则不要求有直接利害关系,不要求起诉人是法律关系当事人。  相似文献   
107.
1.公众参与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今年5月,环保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对公众做了一个界定,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是约定俗成的立法用语,在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有特定含义。公众参与的范畴包括:自觉自愿参与环境立法,参加环境保护相关活动等。从立法研讨的过程中,我发现,环保部门、各部委以及学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学理上将公众参与分为公众和参与,一个主体和一个行为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8.
潘怀平 《环境保护》2012,(Z1):50-52
环境公益诉讼的存在弥补了传统"直接利害关系说"诉权理论的缺陷,防止了国家机关的失职,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环境诉权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建构,减少了诉讼资格的限制,为保护环境权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09.
10月9日上午,受沙县公安局委托,沙县交警大队民警到沙县人民法院领取了2.5万元强制执行款。此举标志着沙县交警大队通过诉讼渠道,成功解决了一起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无尾案”。  相似文献   
110.
正《环保法》修改将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新的审议稿增加了较多关于公众环境权益的内容(例如清洁环境、绿色生活、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公益诉讼等),这使环保法有了一定的实质性变化,由过去比较多地注重由政府直接管制企业环境行为,转向更多地强调用法律来保障社会环境权益。这种修改的意义是深刻和重要的。第一,提升环保法的民生价值目的。环境具有满足人类生存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