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对Cu(Ⅱ)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溶液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共混新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微球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PVDF树脂对Cu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该树脂对Cu2+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AA-PVDF树脂对Cu2+的等温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D-R等温吸附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PAA-PVDF树脂的吸附/脱附性能优良,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其吸附量>5mg/g,脱附率仍超过95%.  相似文献   
62.
利用EROD生物测试法快速筛选二噁类化合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样品采集于湖北省鸭儿湖地区。每一样品分作两份,一份用于高分辨色质联用多离子检测法测定,另一份样品的提取液经多层色谱净化后再用7-乙氧基-异吩 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力诱导法进行生物测试。PCDDs/PCDF_s和PCB_s总的TCDD毒性等价指数(TEQ_s)最高,分别为1090ng/kg和996ng/kg。说明湖中二  类化合物来源于附近化工厂有机氯生产排放的污水。同时,周围农田中发现的二  类化合物数量少得多。这些化合物可能是来自于污水灌溉或大气尘降。在本研究中,EROD生物测试法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适合于对环境样品中的二  类化合物进行快速定量筛选,而HRGC/HRMS-MID对生物测试所获得的数据作了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63.
9种硝基苯对鱼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mixed function oxidase,MFO)中的敏感指标,7-乙氧基-异吩唑酮-脱乙基酶(7-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已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笔者以苯并(a)芘作为阳性对照,采用鲤鱼肝脏体外直接染毒测定EROD的方法,分析了9种硝基苯对EROD活性的诱导影响.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铁屑内电解还原及微波诱导氧化降解偶氮染料的反应历程,采用胶束毛细管电泳法对跟踪了2种不同降解方法下的中间产物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染料的偶氮键(-N=N-)易被铁屑内电解还原,反应过程中有中间产物苯胺生成.微波诱导铁屑氧化偶氮染料的反应过程中未检测到其他芳环类化合物生成,在微波辐照2 min时脱色率已达90%以上,TOC去除率也高达78%,矿化较为彻底;在微波辐照铁屑诱导氧化降解污染物的同时,也使铁屑自身得以活化再生,提高了铁屑的内电解能力.  相似文献   
65.
冶炼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固化修复技术因其修复时间少、成本低、处理效率高已成为污染场地重金属修复的主流技术之一.总结了近10年来有关固化修复场地重金属污染的最新研究进展,从重金属固化修复机制入手,对比分析了不同固化方式[无机材料固化、有机材料固化、机械球磨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成矿(MICP)]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随后,根据文献计量学分析所呈现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从MICP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MICP复合材料在污染场地中的应用和MICP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这3个方面对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技术固化场地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前景及限制因素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最后提出了土壤固化研究的前景和挑战,以期为场地土壤固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6.
研究了3种外源硫(Na2SO4、Na2SO3和Na2S2O3·5H2O)对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sub sp.(D.desulfuricans sp.)的胞外聚合物(EPS)的胁迫/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在还原性硫源0.50g/L Na2SO3的条件下,EPS产量最高,为2104.39mg/g VSS,蛋白质含量为1888.52mg/g VSS,较胁迫/诱导前均提高了300%以上;其对Zn(Ⅱ)的吸附性能最好,为954.4mg/g EPS,提高了98.17%。三维荧光(3D-EEM)结果表明,胁迫/诱导后EPS中类酪氨酸均大量增加;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胁迫后-OH、C=O、C-O-C等官能团均大量增加,在Zn(Ⅱ)的吸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X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在还原性硫源(Na2SO3和Na2S2O3·5H2O)胁迫/诱导后,EPS中C-O/C-N、C=N和某种含氧基团(X)大量增加,可能是吸附Zn(Ⅱ)的主要基团。  相似文献   
67.
目前对于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技术(MICP)土体加固技术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宏观力学性能上,对微观力学特性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究页岩土MICP结石体的微观力学特性,在不同峰值荷载下对页岩土MICP结石体进行纳米压痕测试,并基于能量法中弹性参数计算模型及塑性断裂力学理论计算页岩土MICP结石体中胶结体区域及土颗粒区域的硬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度。结合激光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试验,探讨测点处碳酸钙胶结体状态及矿物组分对页岩土MICP结石体各相材料微观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页岩土MICP结石体弹性模量、硬度及断裂韧度三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页岩土MICP结石体材料的弹性模量、硬度及断裂韧度具备可行性。由于MICP技术诱导生成的方解石晶体质地不均匀,导致页岩土MICP结石体中胶结体的弹性模量、硬度及断裂韧度存在较大离散性。矿物组分中石英矿物的存在能够强化页岩土颗粒的微观力学特性,使部分页岩土颗粒的力学参数提高。各区域的断裂韧度变化趋势与弹性模量、硬度相同,三者之间具有简单线性关系。纳米压痕技术打破了常规力学试验对试样尺寸的限制,为测定页岩土MICP结石体的细观力学参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8.
发根农杆菌转化青蒿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叶盘法转化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种类、基本培养基和青蒿株系对转化率有明显影响,而培养基pH在5.2~5.8对转化率没有明显影响;发根农杆菌ATCC15834的转化率最高;基本培养基中MS效果最好;青蒿株系025对发根农杆菌最敏感;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发根农杆菌(D660nm=0.75)稀释5倍后用来转化效果最好;幼嫩的叶片的转化率比成熟叶片高;向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乙酰丁香酮等酚类物质对转化没有促进作用.在最适的转化条件下,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对青蒿株系025的转化率可达到100%.PCR检测证明,青蒿发根基因组中含有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上的rolC片段.  相似文献   
69.
探讨了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MeJa)诱导烟草幼苗抗炭疽病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关系.MeJa处理烟草幼苗不仅可以提高幼苗抗炭疽病的能力,而且明显提高幼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GH55和BZ品种的酶活性与抗病有较高的相关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过氧化物酶在茉莉酸甲酯诱导抗病中不起关键作用,而木质素含量与抗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采用微波诱导氧化工艺技术,以活性炭为催化剂,对阳离子红GTL染料废水进行氧化处理,考察了活性炭用量、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及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对阳离子红GTL去除率的影响,利用SEM/EDS、BET表征了反应前后活性炭的结构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和活性炭具有协同效应;在pH=7.0,活性炭用量4 g,阳离子红质量浓度为50 mg·L-1,微波功率300 W,反应时间4 min的条件下,阳离子红GTL去除率达到99.4%;活性炭的结构与组分影响阳离子红GTL的微波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