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2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384篇
安全科学   382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39篇
综合类   1185篇
基础理论   237篇
污染及防治   142篇
评价与监测   75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10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3 毫秒
281.
罗邦容 《四川环境》2005,24(6):17-19
本文通过试验,阐明了舍汞固废(危废)焙烧过程中汞的迁移情况,并得到了焙烧治理技术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5h、炉内压力-50Pa—100Pa;焙烧后固废中残留汞含量小于0.0015%;汞回收率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282.
提出了环境舱法测试美缝剂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释放量的方法,对市场常见的美缝剂产品的TVOC进行了测试,并研究了美缝剂的TVOC释放规律和主要污染物.同时对美缝剂的甲醛释放量进行了测试.通过对16种环氧树脂美缝剂产品的数据分析显示,美缝剂产品的甲醛释放量风险较低;75%的产品在第7天的TVOC释放量可达到500μg·m-3以下.但个别产品在28 d时仍有明显的VOC释放,显示其具有长期缓慢释放的特点.美缝剂释放的主要污染物为苯甲醛与苯甲醇,个别产品检出有甲苯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283.
284.
辛慧敏  林建伟  詹艳慧 《环境科学》2021,42(4):1847-1860
本文考察了基于反硝化细菌、硝酸钙和锆改性沸石的组合技术(CN+DB+ZZ)对底泥中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技术的硝态氮释放风险.结果发现,单一的硝酸钙处理(CN)虽然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但是会造成上覆水体的氨氮和硝态氮污染.硝酸钙和反硝化细菌联合处理(CN+DB)尽管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并降低上覆水体的硝态氮二次污染风险,可是却无法有效地控制底泥中氨氮的释放.硝酸钙和锆改性沸石联合处理(CN+ZZ)虽然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和氨氮向上覆水体的释放,但却会造成上覆水体硝态氮的二次污染.CN+DB+ZZ组合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而且可有效降低底泥中氨氮的释放速率,并且与CN和CN+ZZ技术相比还可降低上覆水的硝态氮二次污染风险.CN+DB+ZZ组合技术对底泥中磷与铁同步释放的抑制、对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的削减、以及对底泥吸附磷酸盐和氨氮能力的增强,对于其控制底泥中磷和氨氮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以上结果说明,CN+DB+ZZ组合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用于控制水体底泥中磷和氨氮释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5.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3):79-85
土壤化学修复过程中氧化剂在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是该技术提高氧化降解效率的关键理论依据。该文将电动修复技术与过硫酸盐氧化技术联合,研究直流电场驱动下过硫酸钠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行为,分析了过硫酸根离子在未污染土壤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的迁移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的加入会降低过硫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迁移速率、迁移量。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中,过硫酸根离子的最大迁移速率为5.76 cm/d,平均浓度最高占投加量的37.68%,与未污染土壤相比,迁移速率降低了16.4%。石油烃的去除率在过硫酸钠投加量为80 g/L时,最靠近阴极投加点的S5区域最高为38%。研究结果可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86.
综述了环境中典型的结合态与游离态类固醇雌激素的来源、危害以及环境归趋,探讨了其在地下环境(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系统)中的吸附、微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常见的环境雌激素处理方法与危害控制措施.最后,针对目前环境中类固醇雌激素在包气带与浅层地下水中的穿透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7.
为研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伤亡规律,以2000-2014年发生的230起重大及以上瓦 斯爆炸事故为样本,运用统计学和F-N曲线法对事故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事故起 数和伤亡情况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统计;其次,对事故起数和伤亡数量的地域性特征进行 了研究;最后,基于F-N曲线法,对事故的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进行了规律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15年间的瓦斯爆炸事故起数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2005年出现了峰 值,死亡人数与事故起数的变化趋势接近,受伤人数变化趋势不太明显;重特大瓦斯爆 炸事故主要发生在中部和西南地区,且尤以山西省最为显著,其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都 是最多的;大多数事故造成了10~30人的死亡,其累计概率曲线在对数坐标中的梯度是 -1.642,受伤人数最频繁的区间是1~10人,其累计概率曲线在对数坐标中的梯度是- 0.652。  相似文献   
288.
石油烃具有生物累积性,能长期留存在环境中。准确掌握环境中石油烃的行为及归宿,对有效控制石油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生物降解是石油烃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归宿的主要途径。重点阐述了石油烃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生物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来监测生物降解过程的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89.
为研究不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通过分层填装土柱,在土柱0~5 cm深度范围内添加Pb、Ag、Bi、In、Sb和Sn等重金属污染土壤,并在自然条件下淋溶4 a,分析各重金属在红壤、潮土、黑土和砂土中的迁移速率及其形态组成. 结果表明:①在>30 cm深度范围内,红壤、潮土和黑土中各重金属质量分数与其相应本底值相比变化不大;与试验前土壤相比,砂土整个剖面中6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均较高. ②6种重金属在4种土壤中的残留率表现为砂土<潮土<黑土<红壤;对于0~10 cm土壤中Pb的残留率,在潮土中大于Ag和Sb,在黑土中大于Ag,在红壤中大于In,在砂土中则大于Sn. ③模拟试验后残留在土柱中的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30 cm),而深层(>30 cm)较少;6种重金属在红壤、潮土、黑土和砂土中的残留率平均值分别为98.0%、65.1%、65.9%和56.5%. ④与添加污染土壤之前相比,试验后土壤中残渣态等稳定形态重金属质量分数较低,其中Pb、In和Sb均以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金属络合态为主,Ag和Sn分别以有机金属络合态、双氧水可提取有机结合态和有机金属络合态、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而Bi则以碳酸盐结合态和双氧水可提取有机结合态为主. 结果显示,红壤中Pb的迁移风险较低,潮土和黑土中Ag、Sb的迁移风险较高,而砂土中Sn和Sb的迁移风险需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290.
底泥扰动下藻类对不同形态磷在水体中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俊  李大鹏  李勇  黄勇  袁怡  李祥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9):2787-2793
研究了反复扰动与藻类共存条件下,水体中溶解性磷、颗粒态磷、生物有效磷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颗粒物质物理化学吸附与藻类生物利用对水体中磷消失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扰动抑制了水体中藻类生长,叶绿素a增加量仅为3.53μg/L(初始30μg/L)和4.80μg/L(初始120μg/L),而无扰动下该值分别为21.36μg/L (初始30μg/L)和14.49μg/L (初始120μg/L).并且,溶解氧水平和pH值均低于无扰动状态.扰动导致水体中总磷和颗粒态磷显著增加,但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磷酸盐(DIP)均有所降低.对于DTP而言,扰动状态下,颗粒物质吸附占90%,而无扰动下,则降低至60%,相应地,藻类生物利用则增加至40%.无论扰动与否,BAP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而BAPP占BAP的百分比则有所增加.扰动状态下BAPP占PP的百分比明显低于无扰动状态.这暗示了扰动对水体中磷迁移和转化的作用大于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