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2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581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0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钻爆开挖法洞室的施工点临近新完成结构体.爆破地震波必须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根据爆破试验中的监测结果和经验公式确定最大单响药量。结合二次减振和微差爆破技术的控制爆破方案.密集钻孔形成的孔排有效地削弱了穿越的地震波,单发单响的导爆管微差爆破方案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避免了地震波的叠加。根据施工中的爆破震动监测结果调整施工参数.提高了施工效率并确定爆破震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工程的实践表明结合爆破实验、控制爆破震动的施工方案和震动监测能保证保护目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2.
场地污染风险的空间分布是场地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以首钢北京石景山厂为例,基于GIS对场地大气沉降污染风险和潜在径流污染风险进行模拟与评价:首先通过空间化污染系数和风玫瑰图获取大气沉降污染风险空间分布,计算水流动力指数,获取潜在径流污染风险空间分布;其次结合104个不同深度的土壤样点数据,利用T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评价污染风险模拟结果;最后基于自然断点法对污染风险模拟结果分区,并以土壤样点污染超标率来评价分区合理性。结果表明:大气沉降污染风险模拟值仅在0~1 m、1~3.5 m深度土壤样点的污染超标与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潜在径流污染风险模拟值仅在3.5~5 m深度土壤样点的污染超标与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0~1 m、1~3.5 m深度样点的污染超标率随大气沉降污染风险等级升高而增大,3.5~5 m深度土壤样点所在风险区等级越高,其污染超标率越高,场地风险模拟结果与分区评价结果趋势一致。该方法污染风险模拟评价结果可为场地管理与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对极限高宽比的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探究常规地震动与长周期地震动的差异,并从隔震层位移、隔震层拉应力以及结构的抗倾覆力矩比3种导致结构倾覆的参数入手,分析基础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倾覆情况。首先,选取近断层脉冲型长周期地震动和远场类简谐长周期地震动各9条。其次,建立3种不同烈度区下极限高宽比限值时的框架隔震结构模型,分析不同设防烈度下罕遇地震对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支座水平变位与轴向受力的影响,以及罕遇地震时结构的抗倾覆力矩比。最后,修正高宽比限值简化公式,计算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理论高宽比限值,根据限值修正结构高宽比后再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周期罕遇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支座位移量普遍超过允许限值,大量支座出现拉应力,其中部分支座拉应力超过允许限值,隔震层受到严重破坏;少数情况下结构抗倾覆比小于1.2,结构有倾覆可能;结合简化公式给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宽比建议值。  相似文献   
104.
李子阳  李恒凯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1,43(9):1201-1204,1208
大量的污染场地给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害,为提高健康水平以及生存环境质量,需科学地对污染场地进行污染风险分析及评价,进而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从人为角度对当前场地污染来源进行了梳理,并针对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更为丰富的数据采集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出了在污染大数据支持下的...  相似文献   
105.
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Tave、Tmin、T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LRTave、LRTmin、LRTma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随高程增大有显著下降趋势。研究区两个区域的LRTave、LRTmin、LRTmax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基于气象站的LRTave、LRTmin高于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其中LRTmin差异最为显著,而LRTmax空间差异较小。2)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象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高、夏季较高、冬季低,而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其中气象站LRTmax在四季中的差异最显著,而高山观测站的LRTmin的季节差异最大。高山观测站的气温直减率在4—9月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值。3)青藏高原西北部LRTave、LRTmin在气温突变年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LRTmax无显著的变化。其中,在气温突变年之后,LRTave、LRTmin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LRTave、LRTmin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而LRTmax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显著。研究将有效改善青藏高原西北部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6.
《世界环境》2010,(2):79-79
<正>2010年4月8日至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围绕论坛主题:"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艺美基金会将精心设计一个别样的主题空间,目的在于让参观者透过艺术家的灵感源泉,经历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艺  相似文献   
107.
大地震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灾区选择比较安全的过渡房安置点建设场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后灾区群众快速安置为背景,论述了选择过渡房安置点场地必须考虑的地震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地震断层、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坍塌等实际问题的方案;利用强余震的预测结果,分析了这些灾害对场地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可能潜在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供安置点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08.
针对地下水数值模拟中重模型软件技术、轻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问题,结合我国污染场地地下水数值模拟工作日渐增多的实际,通过收集资料和总结经验,对污染场地地下水数值模拟中模型维数、边界条件、源汇项及不确定分析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污染场地地下水数值模拟应尽可能建立三维或准三维流模型;2通用水头边界在污染场地地下水模拟中应用较广,尤其是处理源汇项变化问题时效果较好;3参数敏感性与模型不确定分析及后续检查验收在相关工作中不可忽视。正确认识和处理污染场地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关键问题,可为污染场地地下水调查评估、修复与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09.
膜界面探测器(membrane interface probe,MIP)是一种有机污染物的高分辨检测器,已广泛用于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的实时原位调查检测. 当前,我国在污染场地土壤的高精度快速筛查技术和装备方面存在较大的需求,但在该领域的自主研发与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在系统梳理MIP在国内外有机污染场地应用案例的基础上,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态势. 结果表明:自1996年首次有文献报道MIP的应用以来,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当前,国际上对MIP的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国家主要为美国和中国. 从已有应用案例来看,MIP主要应用于污染场地中苯系物、卤代烃、石油烃等多种污染物的原位实时检测. MIP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传感器的研发、场地土壤及含水层污染物的测定,以及探头的联合应用. 其中,MIP与其他多功能探头的有机耦合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发的重要方向. 基于MIP在场地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的局限性,并结合我国场地土壤调查的现实需求与关键科学问题,分别从阐明污染物界面传质与扩散机制、设计高性能半透膜材料、研发高精度钻测一体化装备,以及建立相关标准与技术指南等四方面,对我国污染场地土层钻进探测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需求与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0.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陆续开展污染企业搬迁,这些搬迁企业遗留场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开展定量评估人体健康风险是我国工业污染场地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并走向可持续性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及综合环境管理的必然发展方向。污染场地特征参数在风险评估模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对风险评估结果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对比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RAG-C)与美国RBCA模型中场地特征参数的区别,并对完善我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