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34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8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1.
煤矿自燃矸石山灭火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煤矿自燃矸石山注浆灭火材料的灭火机理。在实验室对黄土、石灰及两种工业废弃物粉煤灰与电石渣这四种灭火材料作了大量的试验,优选出几种具有明显阻燃效果的配比。现场试验表明,所采用的灭火材料与配比灭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12.
413.
414.
415.
研制了高压富氧环境下自燃温度测定装置,研究了升温速率对自燃温度测试的影响,测试了高密度聚乙烯在不同压力和氧气含量环境下的自燃温度。结果表明:研制的高压富氧环境固/液自燃温度测定装置对固体化学品的测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液态化学品低压下不适用此装置;升温速率、初始压力和氧含量升高均导致自燃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416.
我国国有大型煤矿周围存在严重的小窑盗采煤炭的现象,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小窑的非科学、不安全的生产不仅威胁着小窑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也给国有大型煤矿带来了各种难以治理的灾害,严重影响了其安全生产.本文重点分析了上部小窑采空区灾害对大型煤矿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及建议,对保证大型煤...  相似文献   
417.
粉尘云最小点火温度测试实验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Godbert -Greenwald恒温炉分析与改造 ,设计了粉尘云最小点火温度实验装置 ,并建立了相应的测试系统。调试结果表明 ,该实验系统扬尘均匀性、温控精度及结果可重复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18.
含硫油品储罐自燃机理及事故原因分析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通过企业现场调研并结合若干事故案例的剖析分析了含S油品储罐自燃事故的发生原因,总结了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建立含S油品储罐自燃的事故树(FTA)图的基础上,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事故的主要原因及发生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19.
为揭示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裂隙发育对上覆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以苏家沟煤矿为研究背景,建立采空区流场流动及低温氧化的数学模型和三维几何模型。采用FLUENT模拟软件模拟了下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采空区的氧气分布情况,得到了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基于裂隙动态发育的氧气场和风流场的分布规律。依据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对上部煤层采空区内的自然发火危险区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连通地表与采空区的裂隙数量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上覆采空区氧化升温区域主要集中在滞后工作面0~20 m范围内,采空区深部的氧化带分布在新、老裂隙附近,在进风侧靠近地表且在回风侧靠近裂隙底端;当工作面推进120 m,即产生3条贯通型裂缝时,采空区自燃危险性最大,结合风流场云图确定上煤层底板自燃危险区距工作面水平距离为97.5 m,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点防护区域。  相似文献   
420.
为探究深部邻近采空区多漏风通道对煤自燃“三带”的影响,以唐山矿029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多漏风环境采空区内氧气浓度的分布规律,并依此划分不同漏风条件下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在工程现场设置束管监测装置监测采空区内氧气浓度,依据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现场验证。模拟结果表明:随工作面推进,采空区上下隅角相邻区域形成多漏风通道且漏风量增加,漏风导致采空区散热带和氧化带向深部运移,其进、回风巷氧气浓度大于8%的范围由64、40m增至101、80.2m。现场验证表明:束管监测工作面采空区氧化带宽度与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小于5%,模拟结果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