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251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对兰州盆地凤凰山剖面沉积物(厚约2484 m)的常量元素(Si、Al、Ca、Fe、K、Mg、Na)和碳酸盐含量分析,发现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可分为三类:(1)元素Al、Fe、K和Mg赋存于细颗粒矿物中,与粒度分选和风化强度关系密切;(2)元素Si主要赋存于石英中,能良好反映沉积相变化;(3)元素Ca、Na与化学沉积盐类的生成有关,元素比值(Na/Al和Ca/Al)能揭示沉积环境演变。元素比值变化表明兰州盆地第三纪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54—43 Ma为三角洲河流相沉积,气候较温暖湿润;43—33 Ma Na/Al比值较高,钠盐大量生成,进入盐湖发育阶段,气候开始变干;33—23 Ma Ca/Al比大幅度波动,地层中含有大量石膏层,盆地经历了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环境波动;23—9 Ma盆地从咸水-半咸水湖转变为风尘主导的干旱环境。综合凤凰山剖面的元素、磁化率、色度和粒度结果,认为第三纪以来兰州盆地古环境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变干的过程(~43 Ma,~33 Ma和~23 Ma);同全球气候和区域构造记录的对比表明,前两次变干可能同全球气候变冷关系密切,而早中新世的变干则可能是区域构造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2.
该区地层由一老一新组成。对一老一新地层须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中元古界以前的地层用构造与沉积学结合方法。新地层除采用常规方法外,还采用"将今论古"的现代地层学方法。通过对新地层精细研究,尤其把上新统与更新统结合起来,首次查明了内蒙古高原隆升的时间和特点。对现代洪水沉积研究也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3.
利用2015-2019年韶关市3个地面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站逐时臭氧(O3)观测资料、同期的气象资料、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2017-2019年广东南岭背景空气自动监测站逐时臭氧(O3)观测资料,对粤北山地城市(以韶关为例)的近地面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韶关近地面O3...  相似文献   
64.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理论框架,采用间接边界元方法求解沉积盆地地震动放大效应,以此修正场地放大因子,发展了一种可考虑盆地效应的修正随机有限断层法。基于该方法,模拟了 2021 年 2 月 13 日日本 MW7.1 海域地震中日本关东盆地地震反应,并与常规随机有限断层法及实测地震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常规随机有限断层法相比,采用修正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盆地地震动表现出更显著的空间变异性,盆地边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较常规方法放大了 6.24 倍,与实测地震记录吻合度更高;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空间分布整体特征与实测地震记录基本一致;相较于不考虑场地影响下的结果盆地内部分台站长周期下的谱加速度值扩大了近 5 倍,表明深厚沉积盆地在长周期范围内的场地放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5.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下水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对应分析法,根据2014年野外调查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不同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各子区主要污染物质,并探究其污染源与污染途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内流区、无定河下游等地区,由于集中的农业生产,农药、化肥大量施用,导致污染物进入含水层,并随地下水流动,出现较严重的NO3-污染;西北部平原区及大理河、窟野河等河流中下游,Cl-、Na+、TDS、SO42-含量较高,除潜水蒸发浓缩作用外,上游含较多Cl-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垃圾渗滤液入渗,随水流流动,造成Cl-、TDS升高.高硬度水在区内广泛分布,生活污水、固体垃圾渗滤液中可降解的有机物入渗后使得地下水中的CO2平衡压力升高,或工业酸性废水的酸性溶滤作用促进含Ca2+、Mg2+矿物的溶解,使地下水总硬度增大.  相似文献   
66.
为了探讨隆起地形对阜新盆地内地应力场的影响,利用半无限平面边界上受分布荷载作用的弹性力学模型计算了阜新盆地两侧的闾山山脉和松岭山脉对盆地内地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隆起地形导致阜新盆地内部水平应力增加,在地表至-100 m深度,地形引起的水平应力随深度增加而急剧减小,在近地表处达到了2.81 MPa,在-100 m深度约为1.73 MPa;在-100~-300 m,水平应力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总体维持在1.65~1.73 MPa;随着深度的进一步增加,水平应力又有逐步减小的趋势,在-300~-800 m,水平应力逐步从1.65 MPa逐步减小至1.43 MPa。隆起地形的水平应力效应使盆地内部最大主应力增加,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更为显著,从而造成煤岩体受强烈的构造应力和差异应力作用,增强了煤岩动力灾害的地质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67.
煤田自燃在中国北方非常普遍,每年都给中国的煤炭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失。为控制和监测煤田自燃,须对其自燃边界进行圈定。煤层自燃后产生“热剩磁”,基于这一理论,运用高精度磁测圈定了西北某煤田自燃区的边界范围,并建立了“倾斜磁化有限延伸的板状体”模型进行正演。由钻孔验证的结果来看,高精度磁测圈定煤田自燃区边界范围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8.
王小兰  王雁  闫世明  岳江  郭伟  郝振荣 《环境科学》2022,43(7):3423-3438
对2017~2019年晋中盆地主要城市PM10和PM2.5逐时浓度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晋中市和太原市颗粒物浓度主要分布特征;此外利用PM2.5逐时浓度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通过轨迹密度分析(TDA)、轨迹停留时间分析(RTA)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并对PM2.5逐时浓度资料和对应时刻风向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晋中盆地主要城市冬季PM2.5传输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颗粒物浓度整体水平高于晋中市,月、季变化特征类似,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最高值出现在1月.晋中市受静稳型天气形势引起的颗粒物污染较受沙尘型天气形势导致的颗粒物污染相较太原市更普遍一些;颗粒物的分布呈现出晋中市中间值较多,太原市高值偏多、低值偏少的特点,冬季为晋中盆地PM2.5污染高发季节.晋中盆地主要城市冬季PM2.5传输通道均可分为4类:第一类通道沿太行山横谷传输,第二类通道为偏东南方向传输通道,第一、二类均为近距离传输通道,气团会携带较多...  相似文献   
69.
共和盆地沙质荒漠化过程植被群落特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婷婷  吴波 《生态环境》2011,20(12):1788-1793
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地区之一。荒漠化不仅表现为植被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也伴随着土壤性质的退化。作者对共和盆地典型荒漠化区域设置样带进行植被、土壤调查,利用TWINSPAN对研究区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荒漠化发展阶段类型及所包含的植被群落类型,分析了不同荒漠化发展阶段的植被群落组成、盖度、生物量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荒漠化梯度划分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轻度沙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随着荒漠化的发展,群落组成从简单趋于复杂再到简单;群落盖度逐渐减小,其中未退化草地样方的平均盖度达到48.40%4±3.25%,而中度沙化草地的平均盖度仅为15.34%±2.78%;轻度干扰下样方群落生物量先增加,随着干扰加剧,生物量逐渐减小,轻度退化草地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均最高,中度沙化草地的均最低;土壤0-20cm,20-40cm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渐减小,粒度组成也发生明显变化。沙化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及粒度组成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0.
为获得集贤煤矿的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对2007-2009年集贤煤矿的地质资料和瓦斯涌出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构造演化和瓦斯地质理论,分析集贤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对瓦斯的控制影响.结果表明,集贤煤矿煤层的裂隙发育、高渗透性的顶底板砂岩岩性对瓦斯赋存的控制影响较小,不考虑为集贤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主控因素;而矿井构造、煤层埋深、岩浆岩侵入等因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影响较大,基本上为集贤煤矿瓦斯地质规律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