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1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44篇 |
综合类 | 174篇 |
基础理论 | 24篇 |
污染及防治 | 15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58篇 |
灾害及防治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基于生态-经济导向的泰州市建设用地优化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管制不能仅着眼于总量规模控制,同时也要关注空间优化配置。但在该问题研究中,对具有市场价格的经济要素可以精确度量,而对土地利用中具有外部性的自然属性却无法准确把握;或者单纯从自然生态属性评价土地利用适宜性,对土地利用的经济属性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把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要素纳入一个统筹分析框架,建立建设用地配置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法构建优化模型,并对2030年泰州市建设用地分布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泰州市的建设用地应向城区、县城和南部沿江乡镇集中,优化配置规模为9.36×104hm2,占市域建设用地总量的61.1%。该配置方案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适宜地区的经济潜力,并缓解建设用地扩展对生态敏感空间与优质农业空间的压力。 相似文献
362.
363.
36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AHP-GEM模型的区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配置——-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从理论上科学合理地配置各子区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以江苏省为例, 初步选取了影响
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合理配置的13 项指标, 为避免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
指标综合归并为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城镇发展3 个综合因子。在此基础上, 采用AHP-GEM模型对
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了理论上的配置, 结果表明: 江苏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值可以
分为4 个层次: ①苏州、无锡和南京, 理论上所应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占全省总量的比例均大
于10%, 其中, 苏州最多, 为18.80%, 无锡、南京次之, 分别为16.78%和11.20%; ②南通和常州, 分
别为7.93%和7.81%, 其比例在7.5%至8%之间; ③扬州、镇江、盐城、泰州和徐州, 分别为6.03%、
5.91%、5.51%、5.33%和5.00%, 其比例占全省的5.5%左右; ④淮安、连云港和宿迁, 分别为3.65%、
3.03%和3.01%, 其比例在3%左右。通过比较, 理论上计算的结果与实际分配情况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36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宁波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宁波市历年的水价、人均用水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水价与用水量的关系,重点探讨了引进市场机制,建立水权转让制度,改革水资源价格和水资源的开发管理方式,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66.
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特征的分析,提出对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同时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具体步骤:建立影响因子名录、建立影响名录、影响的筛选分析、影响的量化、影响的货币化(文献筛选、价值调整、计算经过贴现的总值)及估算因素分析等依次进行了阐述,理论上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是促进海岸带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抑制单一开发项目的外部不经济性给海岸带公共物品资源和公众社会福利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弥补现行的单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常规经济分析中较少考虑环境影响量化的不足. 相似文献
367.
368.
为了探讨河滨修复湿地在不同条件下CH4的排放规律及降低CH4排放的调控途径,以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河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种类配置及植株密度进行人为调控,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4排放通量. 结果表明:①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其中夏季最大,占全年CH4总排放量的50%以上;冬季最小,低于全年CH4总排放量的5%. ②植物种植会明显增加CH4的排放,不同植物类型通过改变w(SOC)(SOC为土壤有机碳)、气体传输机制以及产CH4菌群落来改变湿地的CH4排放,4种供试植物中,通气组织较发达的芦苇和水葱湿地CH4排放通量分别为(1.98±0.78)和(1.41±0.58)mg/(m2·h),显著低于黄菖蒲的(6.77±1.92)mg/(m2·h). ③提高植株密度可以通过增加输气通道和提高w(SOC)来促进湿地CH4排放,黄菖蒲植株密度为150株/m2时,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0.31±2.56)mg/(m2·h),比植株密度为56株/m2时高出近30%. 因此,建议在新建和修复河滨湿地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种植芦苇和水葱等通气组织较发达的植物,并在满足湿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营造等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控制植株密度,以有效减少CH4排放. 相似文献
369.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2,(1):79-86
通过遗传算法和权重系数法,兼顾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源以及供水能力、供需关系等约束条件,构建厦门市多水源联合配置模型,研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目标条件下,各行政区多种水源的联合配置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特枯水年只有优先考虑社会效益方案才能达到较高的生活用水保证率;常规开采地下水条件下,岛内思明和湖里两区以配置九龙江的外调水为主,岛外其他四区以配置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开采地下水储存资源作为应急供水水源可大幅提升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但也改变了各区的供水结构,地下水供给占比大幅提升。研究表明,可以利用遗传算法面向不同目标对多种水源进行合理配置,地下水能够在保障供水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