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4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38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堆体堆高稳定性变化,以南方某典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年的堆体安全监测。通过布设渗沥液水位、堆体表面位移和深层侧向位移等在线监测设备,获取连续稳定的堆体安全特征数据。并使用GeoStudio软件分析填埋高度和渗沥液水位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埋场滞水位埋深摆动幅度为0~4 m,主水位降低幅度为1~2 m,渗沥液水位高度、表面位移速率受降雨量和填埋作业影响较为明显;填埋初期,堆体持续向外滑移,日均滑移速率在1~8 mm·d-1;堆体作业区域由于堆体厚度大、堆填速率快,其深层侧向位移速率大于两侧边坡区域,雨季滑移速率大于旱季,1年内表层累计水平位移可达到950 mm。渗沥液水位对填埋堆体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随着渗沥液水位的下降,堆体安全系数逐渐增大,填埋场警戒水位埋深可设为5.0 m。本研究结果可为垃圾填埋场的堆体安全稳定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微生物强化处理与堆制强化处理含油污泥对比试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索含油污泥的高效处理方法,对含油量为12.68%的污泥进行微生物菌剂强化处理和堆制强化处理现场试验.在第1、15、30d分别向微生物强化处理单元投加微生物菌剂和营养液;同时向堆制强化单元投加10kg畜禽粪便来提供共降解物质,强化堆制处理过程.结果表明,微生物强化处理单元含油量持续下降,56d后下降至6.42%,去除率达到47%;强化堆制单元处理效果较好,56d后含油量下降至6.98%,去除率达到31%;对照单元含油量则变化很小,56d后含油量为10.15%.对照单元的pH基本保持不变,最高为8.28,最低为7.93,微生物强化处理单元pH最低达到7.33,一般稳定在7.8左右,菌剂的添加对pH影响明显.堆制强化处理单元温度随着农家肥的添加而剧烈升高,最高达到54℃.试验进行过程中监测了样品中微生物总数的变化情况.通过气谱-质谱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2种方法处理后,含油污泥中石油成分的差异,对碳原子数小于21的烃类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3.
辽河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2阶段生物修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建立了污染土壤预制床处理工程,对不同类型原油污染土壤分别进行堆腐处理,历时2个阶段,共运行210d.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TPH)为25.8~77.2g·kg-1时,经过53d(为第1阶段)的运行,TPH去除率38.37%~56.74%.第2年(为第2阶段)继续处理156d,TPH降解率达到66.59%~80.96%.连续运行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易分解的石油烃污染物大部分在第1阶段得到降解,第二阶段降解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4.
文章以探究高效、低成本的垃圾堆肥技术,为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目的。以城市生活垃圾为堆肥原料,进行为期35 d的堆肥试验,共设4个堆肥处理。其中处理1:3 d翻堆;处理2:7 d翻堆;处理3:添加0.25%磷酸二氢钾,7 d翻堆;处理4:添加0.25%乙酸,7 d翻堆。测定堆肥原料的物理化学主要参数,探讨采用的措施对生活垃圾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堆肥35 d时添加乙酸处理发芽指数(GI)、阳离子代换值、铵态氮含量、NH4+-N/NO3--N比值分别为116.8%、93.05 cmol/kg、0.547 mg/g、0.788,与7 d翻堆处理各指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3 d翻堆处理的各项指标与7 d翻堆处理比较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0.25%磷酸二氢钾处理的堆肥腐熟程度与7 d翻堆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得出以下结论:3 d翻堆和添加乙酸能够明显加快堆肥腐熟的进程,添加0.25%的磷酸磷酸二氢钾对堆肥的腐熟进程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5.
果皮、菜叶混合垃圾的蚯蚓堆制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果皮、菜叶混合垃圾中,加入不同比例木屑调节C/N比值和含水量后,接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进行室内堆制处理,研究适宜含水量、接种密度和温度条件下蚯蚓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以及堆制产物的化学性状。结果表明:蚯蚓堆制处理明显加速有机质矿化,促进有机物料降解,提高堆制产物全N量,降低堆制产物有机C含量和C/N比值。加入木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蚯蚓的生长和繁殖,但是,0~30d时25%和40%木屑堆制处理中赤子爱胜蚓生长良好,繁殖较旺盛。相关分析表明,接种蚯蚓并加入25%~40%木屑对促进果皮、菜叶垃圾降解以及提高和改善其化学性状是有效可行的,有利于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相似文献   
86.
国内外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是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采矿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的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历史与现状作了一个较为系统地回顾与总结,同时还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分析了采矿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总结了目前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和技术以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7.
降雨强度、初始饱和度、压实系数和张裂缝位置皆为尾粉砂干堆尾矿坝安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安全系数、浸润线高度和某断面上潜在滑动面深度。为了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尾矿坝安全性的敏感性,以某尾粉砂干堆尾矿坝为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及熵权决策法,对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尾粉砂干堆体在降雨条件下只产生表面滑动,不会发生整体性滑坡;不同指标下的最优最劣组合方案不完全相同,但经过熵权决策法综合分析,发现初始饱和度(S)的影响程度最大,且安全系数指标是最佳评价指标;在评价尾粉砂干堆体安全性时,采用3个指标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可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典型气候条件对采矿废石酸性排水的影响,以辽宁省本溪市红透山铜矿废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对采矿废石风化产酸的影响。黄铁矿(FeS2)在废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23.51%,是主要的产酸硫化矿物。利用自制淋溶试验设备开展了为期120 d(共计20次)的冻-融循环、干-湿循环及淋溶试验,对不同试验条件下铜矿废石淋溶液的pH值、酸度、电导率以及Ca2+、Mg2+、SO2-4、总Fe及Cu2+质量浓度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干-湿循环作用而言,单纯的冻-融循环作用不会对废石的风化产酸产生明显影响。试验过程中冻-融循环作用下废石淋溶液的pH值基本维持在5左右,干-湿循环作用下废石淋溶液的pH值则保持在4.5左右。由于风化产酸程度较高,干-湿循环作用下黄铁矿风化所形成的总Fe、SO2-4质量浓度分别为冻-融循环下的8.5倍和1.6倍;Cu2+的质量浓度约为冻融循环条件下Cu2+质量浓度的5.2倍。冻-融循环及干-湿循环条件下,氧气及水分穿透黄铁矿外"包裹层"的时间分别为60 d和80 d。因此,与南方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相比,我国东北地区冰冻期长、丰水期短的气候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废石风化产酸的形成。  相似文献   
89.
李军 《矿山环保》2002,(6):25-27
针对矿产品采选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破坏矿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0.
金属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尾矿废弃地是一种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对其生态恢复所面临问题的研究,讨论了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使用外来物种对于尾矿废弃地这一独特的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可能性,并探索了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