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9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659篇
安全科学   717篇
废物处理   115篇
环保管理   224篇
综合类   2064篇
基础理论   248篇
污染及防治   352篇
评价与监测   172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小分子胺类、二硫化碳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原料合成一种复配型重捕剂SDTC,用于处理烧结脱硫含铊废水。采用响应面法通过Box-Behnken(BBD)实验设计影响铊去除率的反应条件,对废水pH、SDTC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无机离子进行了优化分析,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SDTC及其与铊生成的螯合物(SDTC-Tl)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模型的回归系数R~2为0.982 8,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度高。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处理1.20mg/L含铊废水的最佳条件并对其进行修正为:废水pH 9.00,SDTC投加量2.80g/L,反应时间25.0min,无机离子21.1g/L,该条件下铊去除率为99.89%,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吻合。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SDTC与铊会发生配位反应,生成的SDTC-Tl可较长时间放置,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72.
采用自制的电化学装置在线制备液体高铁酸钠,然后将制得的高铁酸钠投加到电镀废水中进行处理,考察不同pH值和不同高铁酸钠投加量对废水中总氰化物、Cu2+、Ni2+去除率的影响;对比研究了高铁酸钠氧化法和次氯酸钠氧化法在处理低浓度含氰电镀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pH为9~10,高铁酸钠的最佳投加量为0.024~0.048 mmol·L-1时,总氰化物、Cu2+和Ni2+的同时去除率均在90%以上;在处理低浓度含氰电镀废水时,高铁酸钠对总氰化物、Cu2+和Ni2+的同时去除率均明显高于次氯酸钠。这是因为高铁酸钠能够有效地氧化多种络合态的氰化物,包括Cu(CN)43-、Cu(CN)42-、Ni(CN)42-等,使废水中的重金属转变为离子态;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在高铁酸盐还原产物-Fe(OH)3助凝和絮凝作用下,反应生成沉淀,达到同时去除氰化物和重金属的目的。  相似文献   
73.
黄浩  胡辉  陶功开  谢静  阮长超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12):6351-6358
一氧化氮(NO)是燃煤锅炉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因其是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K2S2O8作为氧化剂开展了其对模拟烟气中NO的氧化去除研究,并分析了K2S2O8氧化脱硝反应的热力学过程以及NO从气相主体到液相主体的传质过程。结果显示:以K2S2O8为氧化剂氧化NO的总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为-659.69 kJ·mol-1,小于零,说明该反应是自发过程;气液传质分析表明NO气体的吸收传质速率主要由液膜控制。实验采用添加Fe (Ⅱ) EDTA的方法增大化学反应对液相传质速率的放大系数,致使液膜传质阻力减小,从而使NO的去除率从30%提高至91.6%。该结果为K2S2O8湿法氧化脱硝工艺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4.
利用自行研发的气体扩散系数测试装置,测定了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含氧化合物(酯类、醇类、酮类等)等21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分子扩散系数。测定结果表明:互为同系物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温度下,分子扩散系数随着分子链的增长而减小,与其沸点呈负相关;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温度下,有支链的分子扩散系数比没有支链的要大。另外,将实验实测值与FSG方程计算值以及文献值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实测值与计算值,认为大部分分子结构全部为单键并且不含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度比较高,但分子结构中含苯环、碳环和烷烃支链的有机化合物,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度不是很高。建议FSG方程进一步考虑分子结构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气-水联合反冲洗膜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技术,考察了气水比(Qg/Ql)、反冲洗周期及其对膜污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气水联合反冲洗较单独气或水反冲洗效果好;在过滤周期20min,反冲洗时间1min,气水比1.5时,气水联合反冲洗能够恢复膜通量到膜清水通量的80%以上。此法可大幅度清除沉积在膜表面的泥饼层,恢复膜通量,维持膜过滤性能的稳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膜污染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6.
气-固流化床光催化氧化甲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制的流化床光催化反应装置中研究了中低浓度(28~140mg/m3)甲苯的气相光催化降解过程,考察了光照时间、初始浓度、表观气速和催化剂负载量等因素对甲苯光催化降解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紫外灯照射约1·5h,甲苯的转化率达最大值,甲苯初始浓度越低,维持此最大值的时间越久;在一定低浓度范围内(28~55mg/m3),甲苯的转化率不随浓度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浓度进一步增加,则甲苯的转化率下降;表观气速和催化剂负载量的最佳值分别为3·3Umf和0·19gTiO2/gSiO2。  相似文献   
77.
基于区域网格划分技术及高斯烟团模型,综合储罐泄漏速度、有效源高(泄漏高度),以及风向、风速、环境稳定级多因素变化,研究区域内一个或多个储罐中有毒有害物在连续时间内浓度分布规律。首先,以储罐为中心,将研究区域网格化为若干单元作为定量研究和叠加的基础;然后,运用高斯烟团理论构建有毒有害物的泄漏扩散浓度分布模型;最后,结合单泄漏源和多泄漏源条件,给出有毒有害物连续性扩散算法,即根据任意影响因素的变化来划分时间段,按时间顺序,结合浓度叠加效应,使用Matlab,模拟区域内有毒有害物浓度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该项研究可为化工园区储罐布置复杂条件下,有毒有害物突发性泄漏事故的影响范围预测及应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8.
政策试点是中国国家治理策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遵循“由点到面”逻辑以试验手段制定政策的一种常规性工作方法。低碳城市试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的地区开展试点,探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模式。现有文献侧重低碳城市建设的内涵、建设模式与路径、温室气体的核算方法、政策手段、峰值研究与达峰路径、效果评估等,有力地支持了低碳城市建设决策,但对于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设计鲜有涉及。本文从政策过程理论、央地关系两个视角,结合府际学习与竞争关系,建构了中国低碳城市政策“试点–扩散”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分析框架。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具有探索型开拓性、综合型专业性、授权型自主性的特点,结合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文件要求和实践进展,从政策试点的选点、设计、执行、监督和评估五个方面对于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相较于经济领域的其他政策试点,低碳城市政策试点具有弱激励弱约束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领导力,在政策创新方面表现出争先、自主、效仿和守成四种行为特征,并以杭州、深圳、镇江、成都四个表率城市做了实证。政策“试点-扩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中国政策创新与扩散的过程,可能在现实中需要往复多次进行,中国已陆续开展的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就遵循这样的政策逻辑。试点的意义是试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前三批试点城市评估结果来看,试点城市在低碳发展目标设定、转型路径探索和低碳发展动力转换等方面与社会的预期仍有差距,为此本文提出了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四点建议:一是激发城市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完善低碳城市试点的科学论证机制;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长效机制;四是强化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79.
80.
危险废物作为具有较高危害特性的固体废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政府管理部门和公众的极大关注。危险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呈现量大、面广、源多、物杂的特点,因此,科学分级分类既是其精细管理、精确监控、精准处置的现实需求,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学科体系构建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危险废物中有一重要类别,其共有的危险特性源于重金属的毒性。重金属的不可降解性决定了该类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和环境危害具有持久性;重金属的不可再生性又决定了该类危险废物的资源属性具有稀缺性。为此,探讨并定义了以重金属毒性为危险特性的这一重要而独特的危险废物细分领域,明确了其内涵和外延;提出了金属五分法及该类别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实现路径;分析了不同重金属提取工艺的适用性,并论述了该类别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核心要务和技术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