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贵州西南地区慢性铊中毒途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中毒区土壤、植物中含量均很高,中毒途径主要是食用高蔬菜,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导致慢性中毒。  相似文献   
22.
滥木厂 (汞 )矿床产于NE向滥木厂鼻状背斜核部和近核部 ,并严格受控于与背斜关系密切的NE向断裂组。矿床中矿体的产出则多与层间虚脱空间有关 ,且主要产于晚二叠世龙潭组 (P2 l)和长兴组 -大隆组 (P2 c+d)。对该矿床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 ,其结果表明 :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与塑性变形关系密切 ,脆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层间滑移则为矿体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 ;在应力作用下 ,导致有机质的局部富集 ,为富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实验结果与汞矿体和富矿体主要产于晚二叠世含煤岩系有利岩石组合内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23.
铊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l)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具有生物蓄积性,自然界中常以Tl(I)形式存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研究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技术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了修复研究。以乙酸钠为碳源,初始Tl(I)浓度为100μg/L,周期为6 d时,总去除率达到了63.50%。总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初始Tl(I)浓度的升高而降低。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表明了抗性或氧化细菌的存在,如Stenotrophomonas、Acidovorax、Rhodococcus等,这些细菌的共同作用实现了的氧化与原位沉淀。本研究为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微生物技术修复其他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4.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利用水解法构造了Ti-O-Ti的空间结构,通过添加有机硝酸铁和磷酸氢二铵两种原料,向其空腔内引入Fe、P双元素掺杂,得到P-FeN-TiO2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材料的表面形貌,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拟合模型分析材料对的吸附性能;考察不同溶液pH值、阳离子共存时对吸附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P-Fe-TiO2复合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吸附符合单分子层吸附,Langmuir拟合最大吸附容量283.1 mg/g,吸附大约2 h达到平衡,强酸性环境会抑制的吸附,随着p H值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增大,K(Ⅰ),Na(Ⅰ)离子的存在对吸附干扰较小,Ca(Ⅱ)离子的存在会与Tl(Ⅰ)竞争有效的吸附结合位点,导致吸附效率降低,根据吸附前后材料的XPS表征分析,P-FeN-TiO2复合材料对Tl(Ⅰ)的吸附机理为Ti-OH、P=O、Fe-OH三种基团与Tl(Ⅰ)发生了络合作用,从而实现的去除。  相似文献   
25.
从某含废水中筛选出一株耐细菌(菌株序列登陆号:JF901704)菌株,研究了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值、温度、摇床转速及菌体生物量对的吸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JF901704菌株在初始质量浓度20 mg/L,吸附时间60 min,pH值7.0,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生物量1.0 g/L时,吸附效果最佳,在该条件下,JF901704菌株对的吸附率可达89.05%;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细胞壁中的羧基、亚氨基及羟基对吸附起主要贡献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26.
研究了不同湿地植物(稻草(Oryza sativa L.)、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 Rottb.)、芦竹(Arundo donax L.)、美人蕉(Canna indica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香蒲(Typha orientalis C.Presl)和鸢...  相似文献   
27.
本文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用于有效处理含工业废水。通过粉煤灰和金属废料制备出聚硅酸铝铁溶液,再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混合,制备出该复合高分子絮凝剂。通过单一正交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搅拌时间、反应温度、絮凝剂投加量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絮凝剂能显著降低含废水中的含量,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本研究不仅为含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8.
水样经硝酸和过氧化氢消解,Tl~+被氧化为Tl~(3+),在王水和Fe~(3+)介质中,TlCl~-_4被聚氨酯泡塑吸附富集,沸水脱附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用硝酸钯-抗坏血酸基体改进剂提高测定灵敏度,方法在0μg/L~25.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1μg/L。实际样品加标后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3.0%~11.0%,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5.0%~99.8%。有证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在标准值范围内,相对误差为-4.8%。  相似文献   
29.
(Tl)是一种在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的痕量重金属,由于其对生物体毒性巨大,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污染防治,并将其作为优先监测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氧化法是一种常用并且有效的除方法,该方法通过将一价(Tl (I))预氧化为更容易沉积的三价(Tl (Ⅲ))来实现总的去除,但容易受到水体中卤素离子的影响。本研究以水处理中常用的次氯酸钠(NaOCl)作为典型氧化剂,通过采用ABTS分光光度法检测生成Tl (Ⅲ)的浓度变化,考察了环境中常见的卤素碘离子对Tl (I)在这种典型氧化过程动力学中的影响,并结合动力学模型对其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HOCl氧化过程中,碘离子的加入在pH为6.0、7.0和8.0时均表现出了促进Tl (I)氧化的现象,其中碘离子浓度在高于100 μmol/L时才有明显的催化氧化作用,且在100~1 000 μmol/L浓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着碘离子浓度升高氧化速率加快。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500 μmol/L碘离子催化HOCl氧化Tl (I)符合假一级动力学过程,且随着pH的升高反应速率常数逐渐降低。推测碘离子的催化氧化作用为碘离子被次氯酸氧化后,产生具有更强氧化性的次碘酸进而继续氧化Tl (I)。本研究探究了在次氯酸氧化Tl (I)过程中,以碘离子为代表的卤素离子的存在对氧化过程的影响,突出了碘离子在影响Tl (I)氧化动力学中的关键作用。这对于完善的氧化还原性质以及评估含卤水中的去除策略,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文章研究了活动态的提取条件和极谱测定方法,并用此法测定了多个沉灰渣样品中活动态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