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1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331篇
安全科学   334篇
废物处理   126篇
环保管理   235篇
综合类   1557篇
基础理论   144篇
污染及防治   290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7 毫秒
861.
利用UASB反应器分别在降低进水亚硝氮/氨氮比(R)和停供亚硝氮条件下研究了Anammox体系运行特性.发现随着进水亚硝氮减少,亚硝氮与氨氮去除摩尔比减小,发生氨氮超量去除现象,即使进水无亚硝氮时也可去除氨氮.当R为1:2时,氨氮超量去除量达最大,均值为57.2mg/L;长期停供亚硝氮条件下氨氮能够稳定去除,平均去除量为45.6mg/L.停供亚硝氮后Anammox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AnAOB、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相对丰度均增加.其中AnAOB相对丰度从9.44%增长到13.26%;氨氧化菌相对丰度从3.29%增长到7.3%;反硝化菌相对丰度由0.54%增加到3.14%.研究表明,溶解氧是氨氮超量去除量的限制性因素,氨氮超量去除的途径包括:好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与部分内碳源反硝化.在微量溶解氧作用下,主要是氨氧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协同实现了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862.
为了提升缺氧池的反硝化功能,对A/A/O系统的内回流硝化液进行电磁波加载.考察了加载时间(T)75s,加载功率(P)分别为100和400W的条件下,不同的硝化液加载百分比(L)(5%、10%、20%)对A/A/O系统功能的影响,优选出工况Ⅰ、工况Ⅲ和工况Ⅵ,分析3种工况下缺氧池混合液的微生物特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电磁波加载可致硝化液絮体结构破裂,有机物的溶出为缺氧池补充大量反硝化碳源,促进异养反硝化菌(DechloromonasAzospiraHaliangium)的富集,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电磁波加载功率增大会使缺氧池中Dechloromonas大量富集.缺氧池的反硝化速率得到较大提高.电磁波加载条件为P=100W,T=75s,L=10%时,池内污泥的比亚硝酸盐还原速率(SNIRR)和比硝酸盐还原速率(SNRR)分别提升至(10.15±1.02)和(14.37±0.63) mg N/(g MLVSS·h),比未加载时分别提高了20.55%和46.63%;当电磁波加载条件为P=400W,T=75s,L=10%时,二者提高至(10.57±0.82)和(12.16±0.74) mg N/(g MLVSS·h),比未加载时分别提高了25.53%和28.03%,表明电磁波加载内回流硝化液能够提高A/A/O缺氧池的反硝化功能.  相似文献   
863.
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A2/O - BCO)工艺处理低碳氮(C/N)比污水, 考察单因素碳源(阶段Ⅰ: 乙酸钠; 阶段Ⅱ: 乙酸钠+丙酸钠; 阶段Ⅲ: 丙酸钠)对有机物去除以及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 并重点探究乙酸钠、丙酸钠混合碳源条件下内碳源(PHA、Gly)的转化利用以及反硝化除磷(DPR)机理, 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比了不同阶段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混合碳源提高了有机物、氮、磷的同步去除效率, 厌氧段内碳源转化量为226mg/h, 释磷量高达30.58mg/L, DPR效率稳定在90%以上; 批次试验表明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聚磷菌(PAOs)的比例为72.42%, 基本实现了DPAOs的富集; 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混合碳源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OTUs菌群, PAOs(包括AccumulibacterAcinetobacter)和DPAOs (包括DechloromonasPseudomonas)总量高达29.13%(> 16.18%(阶段Ⅲ) > 14.34%(阶段Ⅰ)), 有效促进了碳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反硝化除磷效率; BCO反应器中氨氧化菌(AOB, 包括NitrosomonasNitrosomonadaceae)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 以Nitrospira为主)总量从3.89%(N1)增加到23.09%(N2)、37.23%(N3), 为反硝化除磷提供充足的电子受体; 此外, 建立了基于碳源高效利用的运行调控策略, 以期为A2/O - BCO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64.
郭雲  李胄彦  王志伟 《环境工程》2022,40(12):253-269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毒性、持久性和生物难降解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传统膜分离技术通过物理截留去除水中污染物,然而有机污染物、微生物与膜表面的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膜污染,缩短膜使用寿命。电化学膜分离技术(electrochemical membrane filtration,EMF)是一种集污染物截留和电化学降解双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水处理技术,具有强化污染物去除、抗污染和效能提升的优势,因此在污染物深度脱除和消毒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关注。介绍了电化学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其工作原理和优势,并重点分析了电化学膜材料、反应器运行参数、水质条件的影响,介绍了该技术在污染物去除和水体消毒的应用现状,最后对其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65.
首先介绍了水下枪炮类武器发射问题的研究意义,并对其军事需求进行了分析。之后对常见的水下枪炮发射方式进行了介绍,并简述了各自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目前对水下发射问题内弹道的研究进展,结合水下枪炮发射问题自身特点,阐述了燃气射流的形成机理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过程,比较性地总结了空气中枪炮发射膛口流场与水下枪炮发射膛口流场的研究进展及对应典型波系结构。最后,对水下枪炮发射领域仍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66.
报道了一种快速测定高氯离子水样中COD的新方法:内插校正法。当氯离子浓度在0~3000mg/L范围内时,其浓度与COD值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测定该范围内两个高、低浓度的氯离子标准溶液所产生的COD,可用内插法计算出水样氯离子所产生的COD。将高氯离子水样产生的总COD扣除氯离子所产生的COD,即可较为准确地测定出水样真实的COD。该方法不用加入催化剂和掩蔽剂,安全环保,且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867.
环保工程是我国最重要的工程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而且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环保工程中,水处理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但在以往处理中,由于技术比较落后,阻碍了处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为此,本文主要论述了超滤膜技术应用特点,并重点对其在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68.
由于我国面临着人口基数大、资源紧缺的现状,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超滤膜技术基于其对水资源处理的良好效果,在近年来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本文基于超滤膜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分析了该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69.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民众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同时在我国十八大、十九大等各个会议中也着重提及。而在所有环境问题中,水污染处理是最为紧迫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民众的生命健康。而曝气设备则是水处理中的重要一环,也需要在当前背景下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本文先阐述了曝气设备的相关概念,接着从曝气设备的具体使用分类、相关参数的设定、设备性能确定、设备使用分析四个方面,深入全面的探讨了曝气设备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70.
文章对湖北省225个农田土壤样品中Cd、Hg、As、Pb、Cr、Cu、Zn和Ni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PMF模型法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不同来源进行探究,并利用内梅洛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农田土壤中上述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204、0.101、10.6、26.0、56.5、30.9、86.7和32.7 mg/kg;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积累主要受农业生产、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和自然起因影响,其贡献率分别为31.2%、21.4%、18.2%和29.2%;总体上研究区域土壤质量处于清洁水平,其中处于中度及以上污染的点位仅占1.8%,而Cd是最主要的污染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