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99篇
安全科学   201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72篇
综合类   496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23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4 毫秒
311.
一体化动态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管理(质量、安全、健康、环境)一体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随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安全管理正朝着一体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安全管理的一体化不仅能解决安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能,而且能深化企业管理的一体化,一体化动态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构建了一体化动态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以人为本,以法律、制度以及规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控制动态体系”。在安全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微观一体化———对象一体化和过程一体化,还实现了宏观一体化;阐述了一体化安全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分析了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一体化动态安全管理的实施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安全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12.
刘霞  郭澍  王琳 《生态环境学报》2023,(6):1163-1172
区域一体化先行区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合作共赢、推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了生态用地风险与压力,影响了生态用地规模与生态服务功能。探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关系,对管理区域环境、制定发展决策、平衡地区经济与生态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双莱先行区”作为山东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ESV)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双莱先行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ESV当量因子评估、敏感性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评估了不同土地类型、不同生态功能、不同区域的ESV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与ESV的空间相关性。与以往研究不同,研究修正当量因子价值时,不采用省份平均粮食单产量,而是莱西、莱阳各自的单产量,尽可能保障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研究表明:除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外,草地、湿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均增加,建设用地增量最大;各用地类型单一动态度有所差异,例如草地增加10.1%,而耕地降低了0.29%,呈现相反变化趋势;近20年双莱先行区整体生态服...  相似文献   
313.
基于专利转移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刻画长三角41个城市2010~2018年专利转移网络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城市创新联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专利产出和输出均呈现明显的空间极化效应,但专利吸纳的"核心—边缘"特征逐渐弱化;(2)城市专利转移网络呈现显著扩张态势,多中心网络化格局凸显,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专利转移的路径选择具有地理临近特征,且路径创造与路径依赖并存;(3)以专利转移数据表征城市创新联系强度,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等是影响城市创新联系的关键因素,且这一过程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分析专利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不仅完善了创新联系的动态测度方法,也可以为长三角制定科学政策、提升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14.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的污水处理形势 ,分析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优点和优势。并介绍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一般工艺及其近年来技术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315.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在地方环境管理、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长三角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空间自相关检验等分析法,探索长三角区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十二五”时期以来,长三角省级层面年均发布的生态环境标准数量由6.4上升至33,市级层面由0.2上升至13.5,增长趋势显著。现阶段约60%的水、气、土及生态领域的地方标准在省级层面制定发布,40%的地方标准由市级部门制定发布,研究领域不同,地方标准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Moran’s I指数分析显示地方市级生态环境标准在空间上呈现自相关较弱、相邻市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长三角南部地区地方标准发展增幅相对较快;区域绿色发展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发展低值区主要聚集在长三角北部,高值区域同样聚集在南部地区,但城市绿色发展与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显著性较弱。地方标准与经济发展显著相关,地方标准总量增加1%,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的经济分别增长0.952%、0.766%、0.883%与0.915%,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为...  相似文献   
316.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范围不断扩大,融入区域一体化的城市不断增加,对区域城市环境协同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采用2003—2019年中国22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地区环境治理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能显著促进整体城市和原位城市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但对新进城市的环境治理影响并不显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治理效应没有显著差异;对非资源型城市和高行政等级城市的环境改善作用则优于资源型城市和低行政等级城市。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来污染排放强度整体下降,这一结果主要来自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治理效应并不显著;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反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在降低本地污染排放强度的同时,加大了周边城市污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317.
国内外研究者贡献了大量城市群边界识别研究的成果,但少见从城市群一体化角度定量界定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研究,不足以给盲目"组群"、不合时宜"入群"的"城市群病"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该文借用金属价键理论,定位城市群为内部个体共享共建资源、以整体形态与外部合作竞争、边界范围具有时空可变性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动态耦合关系模型,以"耦合距离"为媒介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区域规模与空间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泛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分别具备发展边界半径100、150 km城市群一体化区域的潜力,长江中游城市群较长时期内不具备发展边界半径超过200 km的条件;(2)城市群等级层次分明,泛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长沙区域中心性强,但均不具备绝对中心辐射能力;(3)二级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程度最高,泛武汉城市圈中存在"洼地",环鄱阳湖城市群出现"脱群"现象;(4)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实际空间范围包括"武汉—黄冈—孝感"及"长株潭—益阳",不到原规划规模的1/4,具备形成"武汉长沙"双中心一体化的城市群模式的潜力。研究结论为决策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18.
利用常州市6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PM2.5、PM10、SO2、NO2、CO和水溶性离子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激光雷达探空资料、气象资料等,分析了2018年1月29日—2月2日长三角区域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结果表明,重度污染时次高达94 h,PM2.5最高值达235 μg/m3,由外来输送污染物与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叠加而成,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污染物在长三角区域长时间滞留;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日变化规律显示,PM2.5受外来源影响更显著,而SO2、NO2受本地污染源影响更显著,水溶性粒子组分与常州市本地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NO3-、NH4+、K+、Mg2+和SO42-值增加最为明显,较污染前分别增加了9.1,5.9,4.3,4.2和4.1倍;K+值升高较快,说明污染期间也受到了生物质燃烧的影响。此外,NO3-和SO42-在空气质量较好时,在水溶性离子中的占比日变化幅度较大,而在重污染期间,NO3-和SO42-日变化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19.
以长江江苏段内河港口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港口区位商、分工系数、同质化等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长江下游内河港口群的体系特征、竞争态势和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长江江苏段内河港口群呈现出以苏州港为核心,南京港为次中心,苏中南内河港口群为支线的“一霸一超、多足鼎立”的发展格局;(2) 除集装箱货种运输仍保持枢纽港的垄断地位外,当前江苏段港群总体建设水平较高,但存在着港口之间过度竞争和同质化的问题;(3) 江苏长江港口群结构调整速度逐渐减缓,出现规模等级稳定的趋势。最后从一体化的区域治理角度出发,对江苏长江内河港发展态势进行审视,提出港口发展策略优化、再定位和再分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内河港口群;竞争格局;一体化;长江  相似文献   
320.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日益增长,农村水环境治理成为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水质水量特点,着重探讨了一体化设备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优势,可为加快推进其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