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19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4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林中立  徐涵秋  陈弘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695-17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空间的重要组织形式.为揭示我国东部沿海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热岛变化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2001-2013年这3个城市群的热岛效应与区域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3个城市群的热岛斑块面积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空间上逐渐相连接,形成热岛城市带;RHⅡ(区域热岛指数)不断升高,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升高0.051、0.070、0.101,其热岛状况不断加剧.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建成区边缘的城郊过渡带是地表温度增加最为显著的区域.总体而言,城市群的扩展是其区域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表征城市扩展变化的夜间灯光亮度平均值差值与表征热岛变化的地表温度平均值差值之间存在对数关系,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2.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一定程度上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与增长水平反映出中原崛起的动力与潜能。对中原城市群的结构类型和集聚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综合得出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集群内的产业链较弱,资源型集聚特征明显,集群的内聚力和辐射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3.
《环境保护》2013,(23):8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展示各级政府、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环境生态文化,提高公众  相似文献   
104.
南粤绿讯     
《环境》2011,(7):43-44
幸福广东 绿色起航 6月3日,由省环保厅、省文明办主办的“纪念2011年世界环境日暨珠三角创建文明城市群暨绿道万人行活动”,在广州市珠江新城花城广场隆重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出席活动并为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环保志愿者授旗。  相似文献   
105.
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分析了滇中城市群的环境脆弱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滇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6.
《环境保护》2013,(24):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7.
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利用2000-2011年十大城市群99个城市数据,首先结合城市引力模型来计算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引力强度与中心城市自身引力强度之比来描述城市群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经济联系转化的相对程度,通过给出设定的0.4-0.6之间的边界标准并使获得的比值与之相比较,比较结果可以描述中心城市规模密度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规模密度转换差异并对城市群"圈层"结构进行测度;其次在城市层面建立实证模型对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控制了一系列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后,回归结果显示,城市群由于集聚程度的饱和而出现向外扩张的趋势,随着次一级经济发展带的不断形成,这种循环运动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从而使得中心城市和周围城市所在区域形成了表征区域集聚的城市群"圈层"结构,该圈层结构是在聚集效应和拥挤效应共同作用下通过合理布局从而最终达到降低能源强度的目标。但随着集聚程度的饱和,在0.45边界标准之后,拥挤效应的约束性作用显现,降低能源强度程度显著变小,在0.6边界标准降低能源强度程度达到了最低,控制政府干预的核心影响因素城市市区个数变量发现,"行政区经济"会间接通过增强行政成本而提高了能源强度,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具有显著的政策含义,通过进一步探寻空间和市场力量共同降低能源强度的可行选择,推动空间节约式的布局道路,使得城市群的层级形成为提升能源效率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8.
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区域,明确影响城市群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推动城市群低碳建设关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城市群空间结构,其对碳排放的影响尚不明晰。该研究首先利用夜间灯光数据,首次实现对“十四五”规划中全国19个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长期评价。在此基础上,构造2000—2020年城市群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识别检验其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国19个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多中心性增强,沿海城市群尤为明显。(2)与单中心空间结构相比,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更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3)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减排影响部分通过促进产业分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结构的碳排放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市场一体化与多中心发展之间具有替代效应。因此,本研究认为推进构建多中心城市群有助于实现减碳和发展的双赢。但就目前部分城市群的单中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基本情况,多中心不应成为一刀切的减碳策略,更需重视城市功能定位、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打破市场分割,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由市场引导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从而推进城市群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9.
2014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今后我国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我国最大也是最强的经济区域,是我国仅有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所在地,有23个成员城市列入国家试点。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一周年之际,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  相似文献   
110.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培育生态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生态市场发展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发展长株潭两型社会生态市场培育的要点与难点,最后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从法制保障、行政规制、经济手段、道德约束等方面,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生态市场培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