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6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0篇 |
综合类 | 66篇 |
基础理论 | 5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2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了分析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安全行为的关系,建立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2个煤矿开展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安全诚信文化对员工行为态度和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管理制度建设对员工行为态度和员工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教育与培训对员工行为态度和员工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员工安全意识对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煤矿安全诚信管理通过影响行为态度、安全意识和主观规范作用于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12.
113.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114.
2009年3月,我分别到平泉县、兴隆县对当地6个村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为避免形成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结论,我在这些共性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启动了百村环境问题调查,每个县区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村,对承德市110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对其中100个村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通过百村调查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115.
116.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型劳动大军,用政策、法律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成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本文在对46个城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农民工政策执行有待加强的问题,提出加大政策执行的奖惩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建议。在未来茯民工的政策走势上,正如有关专家建议,要立足农民工的长远发展,在完善差异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打工子弟学校”逐步纳入财政义务教育经费划拨、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廉租房制度保障等政策方面配套推进。 相似文献
117.
118.
公众是突发事件应急的一个重要的责任主体,公众应急准备素质与能力的水平高低关系到突发事件应急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应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公众应急准备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全国大范围的入户和网络调查,具体了解了公众对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的态度与认识,公众对应急知识需求的具体类型,以及对加强我国公众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的建议等.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到的公众需求现状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扩大应急知识宣传方式和覆盖范围,建立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社会化应急教育体系,将应急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列入到政府和各级组织应急管理工作中,可为今后制定应急知识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120.
秸秆燃烧比例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江苏省47个县(市)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地区4个研究阶段(1990-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和2006-2008年)的秸秆利用状况及影响秸秆田间燃烧的因素。结果表明,全省秸秆作为家用燃料比例在上述4个研究阶段均值分别为62.81%、59.76%、27.55%和24.13%,田间燃烧比例分别为21.16%、23.93%、53.29%和47.87%,两者逐阶段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显著变化皆出现在第二与第三研究阶段之间,在第三阶段(2001-2005年)家用燃料比例较之前明显下降,而田间燃烧比例显著上升。苏北地区(淮安、连云港、宿迁、徐州和盐城)秸秆作为家用燃料比例(54.22%)较苏中苏南(南通、扬州、泰州、镇江、无锡和苏州)地区(34.68%)高,而秸秆田间燃烧比例(29.60%)较苏中苏南地区(42.37%)低。秸秆田间燃烧比例与农户兼业比例、年均收入、家庭炊事活动用电量及务农人员年龄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对农户田间燃烧意愿选择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主要是4个,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农户家庭兼业比例、家庭种植面积、农户年均收入和秸秆用作家用燃料比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