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204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426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剩余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徐州市和淮北市三处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通过室内实验测试,研究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污泥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Zn的浓度最高.某些重金属元素超出国家农用标准数倍.连续提取的形态分布表明:Cu、Zn、Pb和Cr主要分布在稳定态,生物有效性较差,而Cd的主要分布在不稳定性态,生物有效性强,对环境的危害大.  相似文献   
752.
《环境监控与预警》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10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双月刊)。刊物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主管、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办,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与江苏省环境监测协会共同协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32—1805/X,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732。  相似文献   
753.
《环境监控与预警》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10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双月刊)。刊物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主管、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办,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与江苏省环境监测协会共同协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32-1805/X,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732。  相似文献   
754.
乌伦古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可能影响湖水质量及生态健康.自然环境及人为活动因素干扰导致了湖泊面积不断萎缩,通过采集乌伦古湖共8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汞、砷、铅、镉、铜、锌、铬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重金属形态,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乌伦古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可达到海...  相似文献   
755.
苏南地区连续霾及重度霾的边界层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无锡国家基本观测站1981~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及南京、上海和杭州3个探空站的温度廓线资料,对苏南地区连续霾和重度霾的地面形势和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霾日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型、高压底部或入海高压后部型、冷锋前部型、低压倒槽型和鞍型场;根据地面形势场的变化,连续9 d以上霾分4种类型,这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边界层结构变化:Ⅰ型苏南地区受两次大陆高压系统的南压(冷空气的过境),随后分别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层底较低,中层出现逆湿区;Ⅱ型苏南地区受大陆高压底部影响,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消退,大陆高压东移入海,苏南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主要以等温层的形势出现,高湿区主要在底层;Ⅲ型随着长江中上游低压倒槽的发展,大陆高压入海后,苏南地区处于低压倒槽顶部,随着冷空气的南下,苏南地区先后受到均压区、高压底部影响,该类型总体逆温强度较弱,逆温层厚度较薄,低层高湿区贯穿于整个连续霾日过程;Ⅳ型主要受西太平洋暖高压、东北冷涡以及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共同作用,苏南地区随后处于冷锋前部,待冷空气过境后苏南又位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强度较强,逆温层顶有逆湿区,逆温层高度越低,地面能见度越低,逆温层强度越强,地面能见度越低;重度霾出现的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冷锋前部和低压倒槽,重度霾大部分过程逆温层底在近地面,由于本地污染源的排放和外地污染源的侵入,加上逆温或等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底层大湿区,颗粒物的吸湿增长膨大,从而降低地面能见度,形成重度霾  相似文献   
756.
李玉峰  张宏  霍岩  韩琳 《火灾科学》2018,27(4):236-240
为了确定火灾中电梯运行时的活塞效应对加压前室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以一座10层的高层建筑电梯井及前室为例,模拟火灾中低速电梯运行对前室不同加压送风量产生的压力波动。加压送风量采用常用工程计算公式得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电梯井处压力受加压送风量影响较明显,且在电梯上行运动时,轿厢周围及尾端的漩涡会对电梯经过层的前室压力带来一定的波动影响;对于研究的低速电梯,其运行时对前室的压力波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对前室的加压防烟效果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7.
锑(Sb)是有色金属矿山开采和加工中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重点污染物,与砷(As)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共存. 微生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锑矿不同功能分区(采矿区和冶炼区)中重金属有效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效应仍知之甚少. 为掌握不同功能分区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重金属有效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Wenzel连续提取法和16S rDNA 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Sb和As的化学形态及微生物信息. 结果表明,Wenzel连续提取后Sb和As的化学形态分布占比大小为:无定型铁铝氧化物结合态(F3)>晶质铁铝氧化物结合态(F4)>残渣态(F5)>专性吸附态(F2)>非专性吸附态(F1).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地累积指数(Igeo)显示,Sb污染程度大小为:冶炼区>采矿区>对照区,冶炼区为严重污染,采矿区为中度至重度污染;As污染程度大小为:采矿区>冶炼区>对照区,采矿区和冶炼区均为中度至重度污染. 16S rDNA 高通量测序显示:Proteobacteria是采矿区与冶炼区中相对丰度最高的门, KaistobacterPseudomonasSphingomonasLysobacter是采矿区与冶炼区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GeobacterLuteolibacter在采矿区有较高的LDA得分,Thiobacillus在冶炼区具有较高的LDA得分. Spearman相关性、方差分解(VPA)和随机森林预测(RF)表明,Sb、As、有效态锑[Sb(Bio)]和有效态砷[As(Bio)]是影响锑矿不同功能分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冗余分析(RDA)显示,对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小为:As(Bio)>Sb(Bio)>Sb>As,Sb及Sb(Bio)和Nitrospira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和Thiobacillus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通过深入研究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重金属有效态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效应,可为锑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8.
柴油机机外净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汽车柴油化已成为一个国际趋势,柴油机的气体净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欧洲Ⅳ/Ⅴ排放标准,开发适用于高标准的排放控制技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机外净化是这一技术的关键。对当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柴油机机外净化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处理效果及应用前景,并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59.
废弃等离子显示屏玻璃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BCR3步和BCR4步连续提取法,对等离子体显示屏玻璃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CR3步连续提取法对废弃等离子体显示屏玻璃中重金属的提取比BCR4步连续提取法更稳定。废弃等离子体显示屏玻璃中Zn、Cu和Ag化学形态分布存在差异。BCR3步和BCR4步连续提取法均认为Ag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对环境影响比较小;Cu的可交换与弱酸可溶态或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较少,潜在的环境风险也比较小;BCR3步和BCR4步连续提取法对Zn的形态分布结果评价不一致,BCR3步连续提取法表明Zn主要以可交换与弱酸可溶态为主,对环境影响较大,而BCR4步连续提取法结果认为Zn是以铁锰氧化态为主要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760.
由杭州一宸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经过近五年的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采用纯度98%的碳化硅(SIC)材质,解决了挤压成型,干燥,交互堵孔、高温烧结等生产型工艺难关,成功生产出了孔密度为200目、壁厚0.3mm的多种规格壁流式柴油车排气颗粒物捕集器(即DPF),材料特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同时,该公司对DPF排气净化装置的系统集成、再生方式和系统的配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制了可供实际应用的采用连续再生方式的DPF系统(C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