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1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280篇
安全科学   493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42篇
综合类   1225篇
基础理论   287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54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5 毫秒
231.
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32.
乡镇街道尺度国土“三生”空间功能评价及协调关系研究更面向国土空间优化过程中的人本需求导向和基层精细化治理。研究提出“分维功能评价—协调水平测算—作用方向判别”的整套思路框架。其中,兼顾空间隶属和空间质量双重属性构建“三生”空间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功能间协调水平及各自对整体协调的作用方向,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所构建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路径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特点,能够在乡镇街道尺度有效识别“三生”空间功能分布格局和空间协调关系。(2)在乡镇街道尺度的较高标准约束下,苏州市“三生”空间功能具有较显著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且“三生”空间功能协调整体水平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协调水平主要受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同向作用,生态空间功能的协同作用不足、多呈现反向关系。(3)从城区、乡镇、生态单元等不同空间类型提升“三生”空间综合功能,完善基层国土空间治理的精细化,在更大尺度上实现“三生”空间的整体协调,构建功能复合、风貌相宜、协调共进的国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33.
探索微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和构建机制一直是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目标和挑战。近年来,微生物生态学规律和理论逐渐在工程系统中得到应用,分类群-面积关系、分类群-时间关系和距离-衰减效应等规律已在污水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中得到验证。随着研究的发展,微生物时空分布研究已从群落分布规律的发现和描述,拓展到驱动群落分布的因素,即群落构建机制的探索。介绍了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时空分布规律和构建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将生态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未来应在污水处理系统核心微生物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构建机制与污水处理性能的关联、多组学技术在微生物时空分布和构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34.
为探究两级缺氧/好氧(anoxic/oxic, 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转化和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实际运行的焦化废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官能团与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进行分析,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级A/O工艺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沿程变化. 结果表明:①两级A/O工艺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硫氰酸盐(SCN?)、苯并[a]芘(BaP)、苯酚、挥发酚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②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与醇类、脂类、醚类、多糖类及羧酸类等物质的C≡N、C—N、C=C、—CO—伸缩振动,以及—NH2和N—H弯曲振动等官能团运动有关,原水中大部分DOM被去除. ③微生物分析表明,硫杆菌(Thiobacillus)为两级A/O工艺的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为18.85%~31.06%),Fluviicola和norank_f_JG30-KF-CM45的相对丰度与BaP浓度均呈负相关,Arenimonas的相对丰度与挥发酚、苯酚浓度均呈正相关,Bradyrhizobium、Nakamurella、Nitrospira、norank_f_NS9_marine_group、unclassified_f_Rhizobiaceae的相对丰度与挥发酚、苯酚浓度均呈负相关. ④两级A/O工艺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与氟苯甲酸酯降解、多环芳烃降解、苯甲酸酯降解等多种代谢途径有关. 研究显示,经两级A/O工艺处理后,焦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均显著去除,并且有机污染物变化均会影响功能微生物相对丰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35.
利用定向驯化高效石油降解菌系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为期120 d原位修复,考察生物强化修复效果、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其强化机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Ctrl)相比,生物修复组(Exp-BT)总石油烃降解率显著提升,增幅达81.23%; 高效石油降解菌生物强化修复期间土壤pH变化稳定,体系氧化能力提高,电导率处于适宜农业活动范围内; 脂肪酶和脱氢酶在修复期间保持较高活性; 另对初始污染土壤样本(B0)、驯化所得高效石油降解菌系样本(GZ)和生物修复后土壤样本(BT)的分析显示,门水平上变形菌门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增加17.1%,属水平上NocardioidesAchromobacterGordoniaRhodococcus等丰度明显上升,COG和KEGG物种与功能贡献度分析证明以上菌属对石油烃降解有重要贡献; 修复后土壤中发现高丰度的石油烃相关代谢酶及5个降解基因:alkM、tamA、rubB、ladAalkB,分析表明外源石油烃降解菌群的引入增强了微生物相关酶的代谢活性与相应功能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36.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4,(7):70-70
由英国政府资助的垃圾资源行动计划调查显示,英国家庭扔掉的食物中,高达四分之一是崭新且未拆封的食物,主要是由于食品过期所致。垃圾资源行动计划建议,人们应该在购物之前检查冰箱和橱柜,避免重复购物,制定好膳食计划。垃圾资源行动计划还建立了一个带有部分计算功能的网站和一个免费应用程序,就如何购买、烹调所需要的食物等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37.
据《本草纲目》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长寿少疾"。《中华本草》谓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活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而最近世卫组织评选的最佳健康食品中,红薯被评为13种最佳蔬菜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红薯的保健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38.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服务功能,在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医药等来源,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控制病虫害、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9.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不仅能使人学到音乐知识,还能让人在思想品德、审美水平、情感意志、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的素质明显提高。本文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展开探究,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望与广大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240.
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在增强实践教学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技术开发与转让、职业技能培训、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等功能,其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加快了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深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在功能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仍然存在着普及率偏低、管理机制不完善、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