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2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688篇
安全科学   120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118篇
综合类   1474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446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91.
聚硅酸硫酸铁混凝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8  
以硅酸钠、硫酸和硫酸铁为原料制备聚硅酸硫酸铁混凝剂(简称PFSS),考察了PFSS在不同条件下水解产物表面的ζ电位变化情况,研究了Fe/SiO2摩尔比和投加量对PFSS除浊效果的影响,试验了PFSS的最佳混凝pH范围与Fe/SiO2摩尔比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其混凝机理.结果表明,Fe/SiO2摩尔比对PFSS水解产物的ζ电位、PF-SS的混凝效果以及PFSS适宜的最佳pH值范围都有影响;当Fe/SiO2摩尔比达1.5左右时,PFSS的混凝除浊效果趋于最佳.  相似文献   
892.
实验选取页岩陶粒、活性炭、膨胀蛭石为生态浮岛的填充基质,以空心菜为植物组建了三组浮岛进行平行实验,比较了三种不同基质在同一条件下对水中总氮、总磷、COD的吸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植物在以页岩陶粒为基质的人工浮岛中生长最好,对于TN的去除效果,活性炭和膨胀蛭石均可达60%以上,页岩陶粒的去除率最高为53%;对TP和COD的去除能力大小顺序为:活性炭(均达75%左右)>页岩陶粒>膨胀蛭石。可见活性炭的截污能力更强,而页岩陶粒的性价比较高。  相似文献   
893.
硝化液回流比对A2/O-BCO工艺反硝化除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低C/N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重点考察了硝化液回流比对A2/O - BC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脱氮除磷特性的影响.在A2/O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h,污泥回流比为100% 条件下,将硝化液回流比分别设定为100%、200%、300%和400%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系统在A2/O中实现了反硝化除磷,具有很好的同步氮磷的去除效果,出水COD浓度均在50mg/L以下.上述不同硝化液回流比下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48.8%、66.5%、75.6%和62.5%,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86.0%、90.3%、91.0%和95.0%.在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系统平均出水TN和TP浓度分别为14.96mg/L和0.49mg/L.系统反硝化除磷量随着硝化液回流比的增大略有增加,在硝化液回流比为400%时,反硝化除磷量高达磷总去除量的98%.  相似文献   
894.
以基于同步去除/富集磷酸盐的厌氧/好氧交替生物膜序批式反应器内生物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胞外聚合物(EPS)内磷含量形态及生物膜内微生物种群变化,探究EPS在生物膜去除/富集磷酸盐中的作用及其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生物膜反应器在厌氧外加COD为200 mg·L-1的条件下富集到了磷浓度为120.95 mg·L-1的富集液.EPS在生物膜吸/释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PS磷含量占生物膜磷含量的69.16%~79.00%,31P核磁共振实验表明ortho-P为EPS内主要磷形态,占比为85.47%~88.60%.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生物膜内微生物种群变化明显,Candidatus_Competibacter为优势菌属,其丰度由1.23%增至38.87%,有利于形成更具粘性的EPS进而黏附在生物膜上,可能促进EPS在吸/释磷中发挥作用;暖绳菌科为优势聚磷菌,随实验温度升高,其丰度由5.29%减至4.90%.  相似文献   
895.
污水成分的变化对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采用模拟污水,通过厌氧-好氧交替过程研究了活性污泥生物除磷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模拟污水中碳源的种类和浓度,以及硝酸盐的浓度,观察活性污泥的生物除磷和COD降解过程的变化,研究了模拟污水中不同成分对生物除磷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6.
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采用复合式活性污泥生物膜系统,避免了硝化菌和聚磷菌的污泥龄矛盾.利用反硝化除磷的“一碳两用”缓解原水碳源不足的矛盾.通过独特的硝化液回流方式,使全部污泥经历了释磷和聚磷循环,厌氧池污泥浓度是缺氧池污泥浓度的1.5~2倍,对进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好,厌氧池COD的去除率高,强化系统的除磷能力.以低碳氮比的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长期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中的总磷、氨氮、总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1.1% 、88.7%、58.1%和88.6%.出水水质平均值为磷0.27  mg/L,氨氮1.74  mg/L,总氮17.30  mg/L和COD 24.38  mg/L.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具有稳定的同步除磷脱氮效果,出水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97.
张倩  王弘宇  桑稳姣  李孟  杨开  马放 《环境科学》2013,34(7):2876-2881
研究反硝化除磷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DPAO)的筛选、鉴定及反硝化功能基因.利用反硝化培养基分离得到菌株ZQN2,经好氧吸磷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并辅助异染颗粒和PHB颗粒染色,确定其为反硝化除磷菌.厌氧释磷/缺氧吸磷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QN2在厌氧段释磷并合成PHB(poly-β-hydroxybutyrate),在缺氧段以NO3-为电子受体氧化PHB并过量吸磷,进行了同步反硝化除磷.对菌株ZQN2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多株Bacillus cereus菌株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在99%以上.结合生理生化检测,判断菌株ZQN2为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反硝化功能基因的研究表明,菌株ZQN2为nirS+和nirK-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认其具有反硝化功能;菌株ZQN2的nir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其nirS序列与多株Pseadomonas aeruginosa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这与基于16S rRNA的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898.
利用环流曝气装置 ,对活性污泥法废水除磷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环流曝气塔在处理效果上优于鼓泡塔 ;处理过程适合的温度范围在 2 5℃左右 ;好氧阶段空气气速的增加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 ,厌氧阶段氮气气速的增加利于磷的释放。实验取醋酸盐作为碳源 ,停留时间 7h后 ,CODCr去除效率达到 90 %以上 ,磷的去除率达到了70 %。  相似文献   
899.
低碳氮比实际生活污水A2O-BAF工艺低温脱氮除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低温条件下,采用A2O-BAF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实际生活污水.结果表明,该双污泥工艺在平均温度为14.2℃、平均进水COD 369.5mg/L、TN 76.8mg/L即C/N为4.81的工况下可以实现深度脱氮除磷.平均出水TN与TP分别为13.21mg/L和0.23mg/L.其中COD、氨氮、TP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86.2%、99.8%、96.6%、81.5%,达到国家污水处理一级A标准(GB18918-2002).低温下A2O工艺段活性污泥的平均SVI为85.4mL/g,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此外试验过程中可以利用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值作为该系统A2O各反应阶段的控制参数,来间接的指示A2O各区的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900.
The capability of carbon nanotubes (CNTs) to adsorb lead (Pb) in aqueous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Batch mode adsorp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pH, agitation speed, CNTs dosage and contact time. The removal of Pb(II) was reach to maximum value 85% or 83% at pH 5 or 40 mg/L of CNTs, respectively. High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rom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indicates the strong adsorptions of Pb(II) on the surface of CNTs (adsorption capacity Xm = 102.04 mg/g). From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highest percentage removal of Pb (96.03%) can be achieved at pH 5, 40 mg/L of CNTs, contact time 80 min, and agitation speed 50 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