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2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95篇
安全科学   814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12篇
综合类   1084篇
基础理论   263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111篇
灾害及防治   228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讨安徽省PM2.5时空分布特征,文章基于2015-2020年地基观测PM2.5、AOD、植被覆盖产品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等,对比了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随机森林、全连接神经网络3种模型的精确度,并采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了PM2.5浓度,分析了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因子对PM2.5浓度的影响力。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的精确度最高;2015-2020年PM2.5浓度从平均51.29μg/m3递减至36.71μg/m3,季节尺度上,PM2.5浓度冬季>春、秋季>夏季,受政策及疫情影响,2018年的秋冬季、2020年的春夏季PM2.5浓度下降同比最快;空间上表现为皖北>皖中>皖南。10个影响因子两两交互,均比单一因子对PM2.5浓度的影响大,其中AOD对PM2.5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102.
基于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进行洪水预报是可行的.对洪水预报问题,初步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3.
Fran.  JL 《产业与环境》2000,22(2):75-78
为这片世界最南端的森林提出了的个主要管理和;家具木材生产方案的可能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对这些原始森林的本来所给予的注意,「突出说明了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火地岛的公共当局和居民处在一个能指定他们合意的生活方式与环境质量的地位,而且能参与旨在以适合于其社会、经济和生态和条件和期望的方式确保可持续性的决策。  相似文献   
104.
科学精神的失落和回归:“中国‘98特大水灾”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98特大洪灾”令世人震惊 ,也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大损失。气候异常固然是此次水灾的主要成因 ,但森林植被的破坏使洪水流量及泥沙含量增加 ,造成河床抬高 ,汇洪区淤积等 ,无疑对洪灾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水灾之后各新闻媒体对森林的作用及破坏森林所造成的生态后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报导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是揭示滥伐森林的深层次根源 ,寻找保护森林的动力。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再生资源 ,有其物质的价值 ,同时更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非物质价值。多少年来我们过多地看重于对其物质价值的短期利用上 ,客观地说是对其…  相似文献   
105.
106.
温室气体上升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容忽视,增加森林碳汇和木质林产品碳储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根据森林碳汇功能与林产品碳储功能的关联理论与模型,推导和改进包括森林子碳库、土壤子碳库及木质林产品子碳库在内的林业碳库核算模型及方法,以实现目标碳从森林碳库向木质林产品碳库的过渡与转移。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林产品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构建包括森林子碳库和林产品子碳库的复合一体化林业碳库模型,使之为中国林业碳库的计量与评价提供判据。首先,对包含森林子碳库和木质林产品子碳库在内的世界林业碳库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归纳和比较国内外主流的关联林业碳库评估方法模型,从而对中国林业碳库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背景支持和逻辑方法支撑。其次,分析现有中国林业碳库评估存在的优势和弊端,找出适合中国林业特点的国家碳库创新评估路径,运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定的生产法的思路,通过分析目标碳在林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等过程中的流入和支出,提出创新中国林业碳库的模型构想并对其系统内涵进行分析。最后,赋予中国林业碳库系统模型数学表达,分析其数理结构并进行逻辑演绎,在森林子碳库和木质林产品子碳库两个复合链式体系下构建中国林业碳库系统测度模型(ForestProducts Carbon Model/FPCM)。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及其作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本文采用1989-2013年4组省际面板数据经由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估计了10个动力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水平与作用途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水平、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异质性企业集聚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的综合指数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回归估计系数分别为0.575 7,0.212 5,0.136 8,0.064 4和0.018,表明技术创新、市场化改革、人力资本积累、异质性企业集聚和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力因素。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异质性企业集聚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和生产效率变化率以及规模报酬收益率途径,市场化改革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途径,人力资本积累与对外开放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率途径,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和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负向或拖累作用,但是,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能够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提高规模报酬收益率,金融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长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率,这5项动力因素对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贡献有待提高。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尽快攻克制约生产率增长的核心技术,统筹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政策实施以及加快金融领域改革等政策建议,以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  相似文献   
108.
庐山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及其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评价森林土壤健康状况对森林健康的维护经营以及森林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调查和分析庐山8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的基础上,评价指标分别从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的森林土壤特性中进行筛选,包括物种多样性系数、枯落物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容重、粘粒含量、有机质、p H值、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磷酸酶活性等指标,基于SPSS19.0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应用合适的土壤健康评分函数,将测得的指标值转换为对应指标的分值,最后通过加权综合法,计算其土壤健康指数,并对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下最终的土壤健康指数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0.78)常-落混交林(0.72)灌丛(0.69)常绿阔叶林(0.67)落叶阔叶林(0.64)竹林(0.59)马尾松林(0.53)黄山松林(0.46)。  相似文献   
109.
<正>2014年以来,河北廊坊市积极谋划在南部地势低洼的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3县市建设京南森林湿地生态走廊,以改善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据廊坊市水务、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3地地处京津冀城市群腹地,位于廊坊市南部华北平原相对低洼部位,河流、沟渠密  相似文献   
110.
为了实现密相塔半干法脱硫工艺的精确加湿进一步提高系统脱硫效率,利用推导出的传热传质计算方法,得到烟气温度降低和加水量的关系.结合3组密相塔半干法工程实际数据,发现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误差区间仅为2.9% ~5.4%.通过选取河北某钢厂210 m2烧结烟气密相塔半干法脱硫项目实际在线检测数据,发现循环脱硫灰含湿量为3%的系统脱硫效率整体高于含湿量为5%和4%的样品,最大值达93.56%.通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差热-热重对2种不同含湿量的循环脱硫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湿量为3%的循环脱硫灰较含湿量为5%的样品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无团聚现象,物相分析还证实相对于含湿量为5%样品,其Ca(OH)2和结晶水含量少,几乎都是CaSO4和CaS03干态物质,因此脱硫反应进行彻底,脱硫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