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5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73篇
安全科学   355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692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20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列举和分析比较当前岩土工程领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各种主要方法的基础上,概述了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和优势,并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干坞大型临时工程拟建场地的岩质高边坡为实例,应用强度折减法基于FLAC3D软件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确定了边界条件和强度参数,计算了该边坡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自然工况下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底部开挖以后边坡趋于欠稳定状态,同时指出了边坡的关键变形部位,可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在岩质边坡工程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中,其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较准确地确定岩体强度参数,而边坡岩体抗剪强度是影响计算分析成果的控制因素,也是支护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采用GH-B强度准则对深水河大桥4号桥墩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同时与采用M-C强度准则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H-B强度准则采用基于应力水平的塑性流动法则,更好地体现了节理岩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可有效反映岩体的非线性破坏特征,更加接近于工程实际,适于节理岩体的强度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63.
夏斌  马绍赛  陈聚法  赵俊  陈碧鹃  王芳 《环境科学》2010,31(6):1442-1449
根据2008-08-09~2008-08-13在南黄海西部绿潮(浒苔)暴发区取得的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分析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资料,研究了该区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来源、影响因素以及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结果表明,DOC的浓度范围为1.55~3.22mg/L,平均值为2.44mg/L;POC的浓度范围为0.11~0.68mg/L,平均值为0.27mg/L.DOC与POC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底层低的趋势.POC与TSS的相关分析表明,POC与TSS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表明TSS的浓度和来源是控制POC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POC与P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PIN的含量.扣除样品中PIN的影响后,沿岸大部分海域POC/PON的平均值8,结合POC/Chl-a比值,表明沿岸海域POC主要是海洋有机质来源,并且存在降解有机物,这可能是调查期间处于绿潮暴发后期,部分浒苔开始腐烂被降解所致.应用初级生产力估算的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的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绿潮(浒苔)暴发区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变化范围为167~2017mg/(m2·d),平均为730mg/(m2·d),该区域日固碳量达到2.95×104t.换算至整个黄海,日固碳量为28.03×104t.  相似文献   
64.
江西省陆地生态系统氮平衡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系统物质平衡模型,对1995-2005年江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的N收支平衡进行了核算,并分析了不同来源N收支量的时间序列特征以及N盈余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自然灾害和政策实施对N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的N输入量变化范围是(155.5-184.2)×107kg·a-1,平均值为168.5 ×107 ...  相似文献   
65.
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总能源消耗和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有很高的比例。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建筑部门在2004年造成了全球近30%的二氧化碳排放。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则认为,2007年全球能源消耗中约有29%与建筑相关。对中国而言,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约占全国商品  相似文献   
66.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处理石化废水,研究曝气强度分别为1.50,3.00 m3/(m2·h)的条件下,MBR对石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特征、跨膜压差(Trans Membrane Pressure,TMP)和混合液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两种曝气强度条件下MBR对COD、NH+4-N及挥发酚等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74%、80.23%、96.79%和97.55%、99.34%、98.84%,即在不同曝气条件下,曝气强度的变化对MBR的污染物去除性能无显著影响。但随着曝气强度由1.50 m3/(m2·h)增加到3.00 m3/(m2·h),MBR达到设定的最大跨膜压差(TMPMax=25k Pa)的运行时间由11.8 d增加到31.4 d,TMP上升速率降低。通过活性污泥颗粒粒径分析发现:增加曝气强度后,对膜污染影响显著的活性污泥颗粒粒径范围(0~2μm)所占体积比由2.10%减小到1.78%;并且混合液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MP)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质量浓度分别由24.07 mg/L和15.66 mg/g减小到15.14 mg/L和9.81 mg/g,从而降低了膜污染速率。  相似文献   
67.
选取黄土坡临江Ⅱ号崩滑堆积体上TP4平硐内的滑带土进行了室内三轴蠕变试验,选择Burgers蠕变方程对参数进行辩识,并利用FLAC 3D对室内三轴蠕变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对滑带土的蠕变特性及其长期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带土的流变性较强;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与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利用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可以获取滑带土分别加载下的等时曲线,最后可得到滑带土的长期强度参数(即内聚力c∞为21.2kPa、内摩擦角φ∞为18.56°),这为进一步研究滑坡的长期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经济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以COD减排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名升  周磊  陈远航  李茜  张建辉 《环境科学》2014,35(8):3212-3218
经济结构调整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为定量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影响,将全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4个子区域、工业分为39个行业,以化学需氧量(COD)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对总量减排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1中国COD排放量由1445×104t降至1 238×104t,11 a间共排放14 950×104t.其中东部地区排放量最多,占总量的比重约为35.6%.2在工业COD排放量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放量最大,占工业COD排放量的35.8%.3四大地区经济结构变化减少COD排放420×104t,使COD排放强度降低1.29%.4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化减少COD排放533×104t,使COD排放强度降低3.1%.研究结果对指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9.
需求视角的中国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了中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完全排放矩阵,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氮氧化物排放在部门和不同需求间的分布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深入探讨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综合影响和拉动效应,以期探索中国氮氧化物减排的多元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878万t上升到2398万t,历年来由工业部门拉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占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由最终消费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形成和出口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上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则从47.0 kg·万元-1降至6.0 kg·万元-1,其中,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排放强度最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看出,提高最终消费比重,扩大内需有利于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尤其是对工业部门的减排效果显著.实现氮氧化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在技术进步之外,积极寻求多元减排措施,以强化减排效果,突出能源和交通等重点部门的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建设,并通过扩大内需优化最终需求结构以促进工业部门氮氧化物减排.  相似文献   
70.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 a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基于陕西省18 个气象站点1961-2010 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 指数值,统计近50 a 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揭示了陕西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 来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0 年以来的近20 a;陕西省在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全省以20 世纪90 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 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干旱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干旱发生强度分布呈现出关中最强、陕南次之、陕北最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