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1025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292篇
综合类   1014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66篇
灾害及防治   16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rop residues are an important biomass, and are significant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Grey-Markov modeling approach,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constraint optimiza- tion method to establish the potential of crop residue recycling in China (CRRC) using a bottom-up analysis. Taking 2010 as the baseline year, the CRRC model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quantity trends of crop residue resources, simulating the recycling potential and selecting key crop residue recycling technologies for operation between 2010 and 2030.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total residue output from different crops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to 1062 million tons in 2030. The proportion of crop residue for field burning is expected to decrease as a result of guidance and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Market mechanisms are also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p residue recycling industry.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crop residue recycling is expected to be worth 132 billion CNY in 2030 according to technology structure options. Key crop residue recycling technologies preferred such as liquefaction, amination, silo, co-firing straw power and composting will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of the tot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992.
为有效评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风险大小,研究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在综合考虑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固有危害特征、接触特征、防护特征和健康影响特征等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和建立了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了各评价指标的分级评价准则,利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基于Fuzzy模型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该方法可以对职业病危害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并能够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权,避免了传统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对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征稿启事     
本刊为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季刊,刊号为ISSN 1671-6361),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本刊力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反映环境生物和职业技术教育与科技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和新经验,突出实用性、理论指导性,为发展环境生物及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以及人才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办好学报,提高期刊编排质量,全面执行编排规范,参考兄弟院校的作法,特制定如下稿约:  相似文献   
994.
首先对消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况.继而本文针对消费经济学学科特点探讨其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应遵循的思路,最后提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建议,例如采用丰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生动课堂模拟、项目团队学习和社会调研等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在课程设计各环节需要凸显消费经济学的应用性和趣味性,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参6.  相似文献   
995.
读者之声     
《劳动保护》2012,(5):9
企业安全生产档案的保存期限应有规定众所周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将产生并形成大量的各类档案资料,如安全生产档案等。有的档案国家有保存期限的规定,比如会计档案。而安全生产档案的保存期限,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尚未作出统一的  相似文献   
996.
为建立新的事故模型,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针对事故内因、外因确定5对连锁因果关系,引入生产、事故、物质、能量、作业场所、安全管理、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安全要素,与故障树分析方法密切结合,建立缺陷塔模型(FTM)。然后,借鉴计算机科学面向对象编程的理念,定义塔体、塔段、塔壁、缺陷缝、管道、阀门共6种对象,规定了对象的主要属性,实现模型的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997.
教练直升机训练系统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教练直升机的使用安全,预防事故发生,针对当前教练直升机安全风险决策数据量少、存在模糊的特点,提出基于模糊D-S证据理论的教练直升机训练系统安全评价模型。从人-机-环-管4个系统出发,建立教练直升机训练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技术评估教练直升机系统安全影响因素,利用D-S证据理论的层次递归算法对不同层次影响因素的评估等级进行合成,并以某型教练直升机为例,给出评价步骤。结果表明:该方案适用于研究教练直升机训练系统安全评价;根据安全性量化值,能够实现按安全性能优劣对系统的快速排序。  相似文献   
998.
以分析铁路车务系统安全管理现状为出发点,提出了"红线"管理理论,运用系统安全理论,构建了铁路车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具体包括安全预防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两部分,并且分别从理论、技术和"红线"管理理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9.
地铁隧道施工风险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预防地铁隧道施工风险事件的发生,需对风险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根据风险的发生过程将风险机理分为产生、发展及演化3个阶段。把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到地铁隧道施工塌方风险机理的研究中,并论证其适用性,从3个阶段对塌方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对塌方风险的耗散结构形成条件进行论证。分析表明:从开挖到岩体变形可视为风险产生阶段,此时平衡态被打破。从塑性变形到变形率急剧增大视为风险发展阶段,经历近平衡态、较远平衡态及远离平衡态;从一个风险事件到多个风险事件陆续发生视为风险演化阶段,此时一个甚至多个事件耗散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行为模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干预驾驶员的风险行为、设计相关的道路安全设施与车内设备,以及制定交通法律法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和掌握学术界关于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进展,搜集、筛选和归纳了1960—2010年被SCI数据库索引的相关文章,将驾驶行为模型分类为描述性模型、信息处理模型、动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躯体标识假设,并对每种模型进行评述和总结,理清这些模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现有各模型只是从某个角度研究驾驶员行为的部分特征,而不能解释驾驶员的全部行为。今后应不断完善和整合各类模型,并借鉴心理学、生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使驾驶行为模型变得更为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