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1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462篇
安全科学   397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163篇
综合类   955篇
基础理论   252篇
污染及防治   148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两岸四地代表都认为论坛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平台,有助于交流经验、分享资源,这项工作机制应该继续持续发展下去,建议适当考虑扩大交流范围。  相似文献   
992.
烃类沸点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ODESSA软件计算296种烃类物质的分子结构描述符,分别用启发式回归(HM)和最佳多元线性回归(B-MLR)筛选计算出的所有分子描述符,并建立沸点的线性回归模型。用B-MLR方法筛选出的4个描述符作为支持向量机(SVM)的输入建立了非线性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稳健,泛化能力强,预测误差小。非线性模型(R2=0.9905,RMSE=10.2295)的性能优于线性回归模型(HM:R2=0.9819,RMSE=14.0606;B-MLR:R2=0.9842,RMSE=13.1058),预测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93.
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现状和特点,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过程和大量职业病患病案例,从人、物、环境、管理、安全技术、法制监管和社会经济利益等方面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7大类、36个要素.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对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量化处理,建立了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的5级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通过分析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得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影响因素.以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为基础,形成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了作业场所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模型.运用此模型对某轧钢企业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作业场所风险等级为第2级,属于一般危害程度,与该企业实际的状况相符合.实例证明,该模型适用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994.
硝基苯精馏再沸器安全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硝基苯精馏再沸器装置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综合运用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IC I蒙德评价法和事故树分析(FTA)法对精馏再沸器进行安全分析研究,确定了该装置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物质系数,计算相关的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和毒性指数,经过安全措施补偿系数修正后,得出了硝基苯精馏再沸器总危险性系数和危险等级;定性地分析了各危险因素的大小;定量地得出装置的危险程度,并提出了安全措施。结果表明,该装置的危险等级属中等,高温下漏入空气、阀门失效和法兰密封不严是导致该事故的3个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应从以上几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控制精馏再沸器的加热温度,防止局部积累热量,从而降低危险等级,确保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95.
工作安全分析(JSA)模式在施工现场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常用的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危险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模式分析、事故树、事件树、故障树分析等等。危险源识别和评价工作的目的是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包括对系统要素本身可靠性研究和要素问协调性的研究。过去我们通常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来分析要素协调性的问题,由于影响要素作用的变量因素多,难以查找并建立统一的安全检查标准,这种方法的适用性并不高。相比而言,工作安全分析方法是一种对系统要素协调性作用变量进行细致深入分析的科学方法。本文通过引入工作分析、评价单元方法,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理论最新成果,对传统的三过程工作安全分析模式进行完善,提出规范的四过程工作安全分析模式。同时,在施工现场领域对工作安全分析进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996.
2010年,省安监局继续保持和发扬近年来的良好工作态势,创新举措,深化服务,坚持四个结合,软环境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把软环境政行风建设与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结合起来。省安监局局党组坚持把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作为安全监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深圳市王家庄集水区的降雨径流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定量解析了单个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为城市污水、管内沉积物和地表径流。其中城市污水以输出氨氮(NH3-N)和总氮(TN)为主,管内沉积物是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TP)和生化需氧量(BOD5)的主要来源,地表径流为固体悬浮物(SS)的主要来源。PMF模型可作为土地利用方式均一的单个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源解析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污染源的廓线能否保持相对稳定是该模型在降雨径流污染源解析时的主要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998.
加快油品供应 应对灰霾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欣  庞缓  马遥  王鸣宇 《环境保护》2013,41(10):31-33
一再推迟实施的排放标准和严重滞后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油品标准和供应是机动车排放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2012年底至2013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严重灰霾污染事件。污染地区能见度下降,敏感人群呼吸道等疾病加重,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封闭,空气中PM2.5浓度严重超标,甚至"爆表"。多次严重灰霾污染事件的原因,除了与静风和逆温的气象条件有关外,人为污染  相似文献   
999.
2,2',4,4'-四溴联苯醚的好氧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1株能好氧降解2,2’,4,4’-四溴联苯醚(BDE-47)的细菌,并对其降解特性及有关蛋白质进行分析,目的是了解好氧条件下BDE-47的微生物降解机制.BDE-47降解菌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其16S rDNA与不动杆菌(Acintobacter sp.)的相似度最大,为90%.采用250 mL锥形瓶研究了所得菌对BDE-47的降解情况,在BDE-47初试浓度为146μg.L-1的条件下,经过63 d的培养,所得菌降解了45.44%的BDE-47,降解产物主要为4-OH-联苯醚,菌量增加了7倍左右.分别以BDE-47和酵母提取物为碳源培养所得菌2周,然后各自提取蛋白质,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检测,发现了与BDE-47降解有关的一些特异蛋白质.本研究表明,在好氧条件下,细菌可以BDE-47为碳源生长,其过程涉及多种蛋白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rsenic (As) contamination of water sources pose serious health concerns, especially for small communities in rural area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industrial byproducts (coal fly ash, lignite, and green waste compost) as the low-cost adsorbents for As(V) removal under various field-relevant conditions (dissolved oxygen, As(V)/Fe ratio, solution pH, and presence of competing specie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sorb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XRF, FT-IR, and NMR analysis. Batch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coal fly ash could provide effective As(V) removal (82.1%-95%) because it contained high content of amorphous iron/aluminium hydroxides for As(V) adsorption and dissolvable calcium minerals for calcium arsenate precipitation.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lignite and green waste compost was found unfavourable since they hindered the As(V) removal by 10%-42% possibly due to diss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ternary arsenate-iron-organic matter complexes. On the other han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iron (comparing As(V)/Fe ratios of 1:1 and 1:10) and dissolved oxygen (comparing 0.2 and 6 mg/L) only marginally enhanced the As(V) removal at pH 6 and 8. Thus, addition of dissolved iron, water aeration, or pH adjustment became unnecessary because coal fly ash was able to provide effective As(V) removal under the natural range of geochemical conditions.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low levels of background competing (0.8 or 8 mg/L of humic acid, phosphate, and silicate) imposed little influence on As(V) removal, possibly because the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al fly ash was far from exhaus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al fly ash was a potentially promising adsorbent that warrant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