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11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200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考察土壤渗透性改良后的径流污染削减效果和去除规律,以上海浦东某已建居住社区绿地土壤特性为样本,采用中粗砂和沸石进行渗透性改良并开展径流污染削减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后土壤渗透性能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作用;通过土壤成分、污染负荷、流量负荷和渗滤深度对COD、TN、TP和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提出了不同径流污染特征下可采用不同的土壤渗透性改良方案,实现对特征污染物更有效的削减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改良城市居住社区绿地土壤渗透性,缓解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2.
设计高效旋流分离—生态砾间接触氧化联合装置处理初期雨水径流。确定高效旋流分离器的最优进水压力为0.03MPa,生态砾间接触氧化装置的最优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h,模拟初期雨水SS、COD、TN、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00%、91.00%、74.00%、95.00%和83.00%。该联合装置主要通过离心力作用,填料层吸附和过滤作用,微生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植物根系的吸收、截留和降解作用将污染物去除。构建中试系统应用至实际初期雨水径流的处理,中试系统运行稳定,出水SS、COD、TN、氨氮和TP平均分别为89.00、42.00、3.97、1.84、0.42mg/L,有效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缓解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以上海市苏州河沿岸成都路合流制排水泵站为例,对排水泵站集水井进水进行了背景值与单场降雨采样监测,结果表明成都路泵站排水系统水质背景值浓度CODcr、BOD5、TN、NH3-N、TP分别是地表v类水环境质量标准的5~10倍;降雨特征对排水系统雨污混水水质有明显影响;在雨量未形成溢流的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初期效应发生.  相似文献   
34.
根据三峡库区初期水位涨落情况,以空间代替时间法,连续两年对典型消落带区域地上植被进行调查,通过计算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来分析不同水淹时间下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一年水淹区段在未水淹时,植物生态位宽度普遍较窄,此时生态位明显特化,而第二年水淹极大的增加了适应干湿变化的物种的优势度。水淹前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只有12对,小于0.2种对为189对,其中生态位重叠值为零的为103对;水淹后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有24对,小于0.2种对为53对,其中生态位重叠值为零的为6对,说明生境由干燥到湿润的变化,对湿润环境相对适应的物种存活,优势植物生态位重叠明显增加。经两年水淹区段中,第一年以毛马唐的生态位宽度最高,其余17种物种生态位宽度小于0.2的物种占优势物种的61%,第二年以雾水葛和鳢肠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余15种物种生态位宽度小于0.2的物种占优势物种的50%,共同出现的物种仅有8种。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种对由5对上升到17对,生态位重叠值为零的种对由10对减低到2对,说明连续水淹产生更加均一的生境类型,对资源要求相似的物种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35.
生物反应器填埋的沉降加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填埋柱模拟实验,研究了生物反应器填埋操作方式对填埋层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卫生填埋方式相比,回灌经厌氧生物处理后渗滤液的生物反应器填埋方式能够加速填埋层的沉降,140 d内沉降提高比例达10%以上。我国填埋垃圾高含水率、高易腐有机物含量的特性,使得其填埋层的次沉降系数高于文献值。填埋垃圾有机物降解量及其引起的垃圾水分排出量与填埋层沉降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物降解是引起填埋层沉降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生物反应器填埋与传统卫生填埋方式初期沉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跳舞草     
张樯 《绿色视野》2009,(8):59-59
火烧火燎的八月天,我们从勐仑镇出发,沿着高高的吊桥,穿过浊黄奔泻的罗梭江,前往葫芦岛上的热带植物研究所。研究所也叫热带植物园,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创建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蔡希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扩充,现在已经蔚为壮观,变成一座巨大的名副其实的植物园。我们一迈入其中,就感觉森林里的绿意海浪一样翻滚流淌。  相似文献   
37.
昔日打工别家乡,今朝创业在村旁。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民工潮”距今已近30个春秋,而与“民工潮”逆向而行的“返乡创业潮”也几乎与此同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兴起并且逐步壮大。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族凭借打工生涯练就的技艺与积攒的本钱,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成就了自己的创业梦。  相似文献   
38.
巨灾都是多因强化的结果.研究发现,上一个太平洋年代际冷相位期华北7级以上大震频发,且巨洪亦频发,在暖相位期以上两种巨灾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39.
利用长三角地区12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4次能见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对霾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周边地区多年平均年霾日数大部分在0 d~25 d之间,中部地区在25 d~75 d之间,浙江北方中部的极个别城市在100 d~125 d之间;长三角地区霾日呈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的特点;长三角地区年均霾日及四季霾日均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浙江省中北部地区的年霾日及四季霾日增加速率最大,长三角地区平均年霾日以每十年9.23 d极显著增加;年代际上,年及春秋冬季霾日逐年代递增,而夏季则在20世纪70年代后递增。  相似文献   
40.
走滑断层是埋地管道常见的地质灾害威胁,断层作用下管道会发生较大的拉压应变而失效。为得到X80管道的设计应变,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走滑断层作用下管道的应变响应数值计算模型,模型使用壳单元模拟管道,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土壤约束,采用西二线实际工程的管道应变影响参数范围,计算了管道的设计应变;为预测管道的设计应变值,基于以上参数化分析得到的4 817组设计应变结果,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管道设计应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0%,预测准确性良好,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可以为断层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应变设计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