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06篇 |
免费 | 2341篇 |
国内免费 | 19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30篇 |
废物处理 | 113篇 |
环保管理 | 1080篇 |
综合类 | 4870篇 |
基础理论 | 1300篇 |
污染及防治 | 668篇 |
评价与监测 | 399篇 |
社会与环境 | 696篇 |
灾害及防治 | 5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4篇 |
2024年 | 376篇 |
2023年 | 431篇 |
2022年 | 502篇 |
2021年 | 478篇 |
2020年 | 468篇 |
2019年 | 440篇 |
2018年 | 376篇 |
2017年 | 514篇 |
2016年 | 453篇 |
2015年 | 445篇 |
2014年 | 371篇 |
2013年 | 431篇 |
2012年 | 631篇 |
2011年 | 674篇 |
2010年 | 522篇 |
2009年 | 569篇 |
2008年 | 412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474篇 |
2005年 | 332篇 |
2004年 | 263篇 |
2003年 | 248篇 |
2002年 | 247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192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49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106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8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9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9篇 |
197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乡村文化记忆资源是乡村“文—旅”协同的链接点。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从文化信息层、物质载体层与社会行为层解析其内涵和协同框架,构建“文—旅”空间协调度、文化记忆连续性和旅游市场认同度的协同评价模型,以苏州金庭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格局上,旅游景点与生活生产类空间关联性不断提升,与功能象征类空间依赖减弱,与社会表征类和精神意识类空间关系有所降低但维持高度耦合水平。(2)空间格局上,与生活生产类空间呈极核带状格局,与其余三类空间呈现一核多极格局。(3)旅游景点与生活生产类空间协同关系从“文—旅”空间协调度、文化记忆连续性转向旅游市场认同度为主导,其余空间以“文—旅”空间协调度为主导。(4)影响协同关系的机制包括记忆延续与文化交融、空间优化与旅游融合和社会支持与政策保障等。研究结论可为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振兴和文旅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702.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之间关系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维持区域碳平衡并提高区域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双碳”目标和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之下,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PLUS模型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结合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设置,对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并进一步运用InVEST模型测算2000~2020年及2030年不同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碳储量变化.最后,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长三角城市群不同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碳储量损失了51.08×10~6 t.耕地面积的减少(7.82%)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7.56%)是碳损耗的主要原因.(2)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下的碳储量分别为2.65×10~9、2.67×10~9和2.70×10~9 t.与2020年碳储量值相比,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空间分布具相似性,高值区域在长三角城市群南部及西部区域出现集聚,低值区域则在东部、中部区域聚集.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3.
704.
705.
706.
在上海合流污水二期工程白龙港排放口水力模型试验基础上,根据模型实验的大量数据,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对近区初始稀释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描述该区域初始稀释度变化规律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可为实际排海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07.
目的 弄清某型引信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失效模式,研究高温高湿环境对引信薄弱部件的影响。方法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类比热扩散仿真,建立湿扩散仿真方法。以某型引信为研究对象,开展湿仿真、热仿真、湿-热-机械耦合仿真,根据仿真计算结果,找出薄弱部件,分析其老化失效模式。结果 在环境温度为85℃和相对湿度为85%条件下,仿真时长设定为1 h,结果显示,引信内部温度传递基本达到饱和,湿度分布梯度明显,产生的应力集中和变形量最大在涡轮电机外壳,达0.19 mm,并产生了约17 MPa的应力集中,与真实样品出现的失效部位与失效模式高度一致。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湿-热耦合应力将导致引信出现缺陷,缺陷集中在电机外壳处。 相似文献
708.
为了探索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杭州市2003—201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状况和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耦合协调度受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α/β)的影响很小,受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类型由\"基本不协调-城市化滞后\"发展到\"高度协调-城市化滞后\",再发展到\"高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生态环境滞后的问题凸显.因此,在研究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09.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地关系演变动态仿真研究——以甘南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立足于人地关系理论,利用系统动态模型方法,构建人地关系演变动态仿真模型,以甘南州为例,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地系统演进规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旨在描述该区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为该区协调人地关系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模拟结果表明:甘南州人地关系处于失调状态,人地矛盾突出,表现出不可持续的态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可以有效延缓资源枯竭的速度,对人地系统向可持续发展演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协调甘南州人地关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大环保投资对协调甘南州人地关系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协调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710.
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测定了广州市环境空气中2,3,7,8-PCDD/Fs的含量,并对其来源进行初步分析.重点研究了广州市大气二噁英浓度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其毒性当量浓度变化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并利用美国空气资源实验室的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对气流轨迹进行模拟,为了解广州市大气二噁英污染状况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工业区的二噁英浓度高于其他功能区;大气二噁英毒性当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风向和风速、温度和气压、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素都会对大气二噁英的污染程度产生影响,温度、风速与大气二噁英浓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经过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秋季气流轨迹主要往西北地区延伸,冬季大气团运移较慢,主要来自内陆地区,春夏季节气流主要经过东南沿海或海面到达广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