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21篇
  免费   619篇
  国内免费   579篇
安全科学   920篇
废物处理   165篇
环保管理   837篇
综合类   6421篇
基础理论   582篇
污染及防治   397篇
评价与监测   2473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308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64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624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461篇
  2002年   475篇
  2001年   530篇
  2000年   544篇
  1999年   357篇
  1998年   516篇
  1997年   355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361篇
  1994年   292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245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7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以鄂尔多斯盆地乔家洼CCS-EOR项目为例,通过工程活动指标分解及选项设计,形成涵盖油区特征、储盖层特征、工程设计、工程监管4大类20个指标的环境风险可能性判定指标体系,利用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界定驱油工程环境风险可能性。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开展项目对空气、土壤和微生物、作物、动物及人群等环境风险受体的影响程度界定,基于界定结果,按照风险评估矩阵,对该工程CO2泄漏环境风险水平的评估结论为低风险,在后期运行过程中应强化风险防范与监测。  相似文献   
992.
薛翦  邱实  尹浩  刘桂建 《火灾科学》2007,16(2):67-71
煤的热解机理和热解物质的形成与释放特征是煤田火灾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问题.本文以淮北不同煤种(烟煤,无烟煤,天然焦)为研究对象,在高真空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热解,利用分子泵即时将热解气体产物抽入高分辨质谱检测器,在线分析热解过程中CO2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焦热解过程中产生的CO2,主要是样品和体系中残留以及吸附在煤微孔隙中O2分子反应生成;烟煤和无烟煤热解产生的CO2,主要是其内部含氧官能团在受热过程中分解形成,为不同煤种自燃发火防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93.
以杭州湾海域和连云港周边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5、Landsat-9的多光谱和热红外数据,对研究区的海域岸线和温度场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海域岸线变迁和温度分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海域岸线变化均较显著;海域温度在核电站运行前较为均匀,无明显温度分异,核电站运行后,因温排水排放,核电站周边海域温度出现明显分异;Landsat-9热红外数据温度反演结果可靠,可用于监测温排水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三峡库区地表水和鱼体中甲基汞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首次报道了三峡库区鲤鱼、铜鱼、长吻Wei和翘嘴白各组织器官中甲基汞的含量水平,以及地表水甲基汞的浓度。证明鱼体肌肉中甲基汞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肾脏、脾脏。各组织器官中甲基汞含量有机汞、无机汞和总汞含量呈显著线性关系;水库鲤鱼中基汞含量高于河流鲤鱼;三峡库区江段江水甲基汞浓度与加拿大未被污染湖泊湖水相当。  相似文献   
995.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其中又以城市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非能源产生的CO2为主。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评价城市产业部门3个不同层次的CO2排放。以重庆为案例,核算其2002-2008年产业部门三个层次的CO2排放,包括能源消费直接排放、购买电力间接排放和全生命周期排放,并进行多层次对比。结果显示传统能源消耗和购买电力为对象的核算方法低估了产业部门CO2排放水平。2002-2008年,重庆各产业部门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部门共7大行业是重庆碳排放的重点行业。部门交通设备制造业是重庆的优势产业,排放总量大,但是排放强度却相对较小,因此应大力发展该产业以促进重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三峡工程去年 6月 1日正式蓄水后 ,库区水质虽未恶化 ,但部分次级河流的水质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为此 ,中国采取了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 ,加强船舶污染和防治管理 ,禁止网箱养鱼等一系列举措 ,保障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最新发布的《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表明 ,与 2 0 0 2年相比 ,2 0 0 3年三峡库区水质无明显变化 ,仍以Ⅲ类水质为主 ;在枯水期 ,“三峡库区总体水质较好” ,而平水期、丰水期内“三峡库区总体水质良好”。为了随时掌控库区水环境的各项指标 ,中国将投资 80 0 0万元 ,在涪陵、万州等地增建 3个…  相似文献   
997.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制定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CO2排放量测算。现有的IPCC提供的CO2排放量计算方法仅考虑一次能源燃料所产生的CO2,未考虑到二次能源省际调配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各省CO2排放情况。本研究提出了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情况下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并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对各省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进行了计算。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后,传统的能源大省如内蒙古、山西的CO2排放总量下降,东部沿海省份的CO2排放总量上升。中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仍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加工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导致了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偏高。建议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时,应当加强对中西部地区能源加工行业的投资,改善能源加工技术,改良加工设备,提高能源加工效率,降低CO2排放强度。建议由能源调入省向能源调出省份实施补偿。该部分补偿资金用于调出省的能源产业升级改造,以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8.
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科学识别工业CO_2排放的行业间传导并揭示其联动结构对于跨行业协同减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1-2012年中国工业36个两位数行业数据,在VAR模型框架下,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CO_2排放的行业间传导关系进行了识别,并从关系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揭示工业CO_2排放行业间传导的整体和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工业CO_2排放的行业间传导呈网络结构形态,网络密度在1-6期的滞后阶数下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在滞后2期达到最高;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服装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业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并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在CO_2排放的行业传导网络中,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10个行业属于经纪人板块,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个行业属于净受益板块,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1个行业属于双向溢出板块,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属于净溢出板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工业CO_2排放的跨行业协同减排思路。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长三角地区及周边缓冲区内共21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逐时监测数据,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2.5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 a来,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空间分布明显呈现整体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分布特征;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年均值为57.08μg/m3;其中,江苏省PM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5.84μg/m3;其次为上海市,年均值为53.87μg/m3;浙江省PM2.5的年均值较小,为51.53μg/m3。(2)从季节尺度分析,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变化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变化趋势;这与区域内冬季风向来源、降水稀少、气象扩散条件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3)长三角地区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 12月份PM2.5浓度最高; 3月份以后, PM2.5浓度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在5~9月份,区域PM2.5处于"U"字的谷底,其中6月份夏收时期秸秆焚烧、气象等因素导致PM2.5浓度有略微升高;进入10月份后迅速攀升,且11、12月份呈现持续升高态势。  相似文献   
1000.
在旅游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问题,制定科学的区域节能减排政策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运用"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3-2012年中国整体旅游业、旅游业各分部门、大陆各省区(不含西藏)旅游业CO_2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及三大地带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heil指数法分析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运用AreView软件对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的省际差异进行直观图示。分析结果显示:1993-2012年,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量从1 480.868×10~4t升至6 274.129×10~4t;全国及三大地带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出先显著下降、再缓慢梯度下降的趋势;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的区域总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整体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为94%-98%,区域间差异占主导地位;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省际差异明显,属于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弱显著区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河北、湖南、河南、广西、甘肃和新疆等省区频繁出现在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强显著区之列,因此上述省区应是中国旅游业CO_2未来节能减排的区域重点。据此提出差别化的CO_2减排对策:东部地区应通过技术改进和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来降低CO_2排放强度,并以此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旅游业节能减排;中部和西部地区应加强与东部地区合作,将提高能源使用率、降低CO_2排放强度作为旅游业减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