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6篇
  免费   711篇
  国内免费   2123篇
安全科学   576篇
废物处理   480篇
环保管理   523篇
综合类   4526篇
基础理论   564篇
污染及防治   938篇
评价与监测   721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53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490篇
  2011年   476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451篇
  2006年   494篇
  2005年   377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81.
用生物膜缺氧修复受污染的城市河道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明  胡一珍  严荣  刘芳 《环境科学》2009,30(7):1920-1924
采用一种类似氧化沟的反应器,其中利用蜂窝陶瓷为载体形成生物膜替代活性污泥,对城市受污染的河道水体进行缺氧生物修复.修复过程中控制溶解氧含量在0.5 mg/L以下,使生物反应在缺氧状态下运行.在此过程中,水中的氨氮去除率为40%~60%,总氮的去除率达到40%~45%,即氨氮和总氮得到同步去除,且没有亚硝酸盐积累.提取生物膜置于摇瓶内进行厌氧培养发现,氨氮和亚硝酸盐氮也得到同步去除,这表明在低碳氮比的微污染地表水的生物修复过程中同时有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现象.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证实在生物膜群落里存在具有厌氧氨氧化能力的微生物.这一结果有可能为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提供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82.
电气石强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石化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侃  马放  孙铁珩  冯治宇 《环境科学》2009,30(6):1669-1673
针对石化废水污染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的特点,研究了电气石对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石化废水效能的影响对处理前后的石化废水进行了GC-MS分析,并对反应器内的载体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在石化废水进水COD和NH4+-N负荷率为0.64~0.72 kg/(m3·d)和0.058~0.072 kg/(m3·d)的条件下,负载电气石系统的启动速度提高,出水COD和NH4+-N去除率分别 增加8.7%和6.4%进水中共检出100种有机物污染物,主要包含芳香烃、酸、酯、酚、醇和烷烃类等化合物.负载电气石的1号反应器对石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未负载电气石的2号反应器,在1号和2号反应器的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分别是14种和28种反应器内负载电气石的载体上有明显的菌胶团形成,细菌的生物量大电气石能够提高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石化废水的效能  相似文献   
983.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在有机碳源条件下的代谢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多系列血清瓶实验并结合吉布斯自由能量分析探讨了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在有机碳源条件下的代谢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糖作为有机碳源的条件下,低浓度的葡萄糖 (0.5 mmol·L-1) 能够促进厌氧氨氧化反应的速率,高浓度的葡萄糖 (≥1 mmol·L-1) 抑制了厌氧氨氧化活性;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不仅具有厌氧氨氧化的代谢特性,还具有反硝化和硫酸盐还原的代谢能力.吉布斯自由能量分析表明: 在低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尽管最初厌氧氨氧化途径具有优势,但随后与反硝化途径展开竞争并处于劣势;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与厌氧氨氧化途径相比,反硝化途径完全占据优势;硫酸盐还原途径与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途径相比不具有能量优势,只能发生在这两个途径之后.  相似文献   
984.
本文研究了富集柱类型、富集温度和色谱操作条件等因素对二次富集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中痕量PH3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青岛大气和东海陆架沉积物中PH3的测定,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干扰少等优点,其检测限为0.02 pg、精密度2.0%、线性范围为0.56 pg~5.6 ng.用此方法测定了冬季东海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PH3含量为(0.51~23.10)×10-9,其分布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东海沉积物中的PH3是海洋中磷的潜在来源之一;青岛崂山大气中PH3日变化趋势说明大气中PH3明显受光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对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不同区域内小麦、西红柿、白菜和土壤中B(a)P含量的空间一时间分布及大气、土壤与粮食、蔬菜中B(a)P含量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粮食和蔬菜中的B(a)P主要来自大气污染的“贡献”,土壤中的B(a)P的含量也直接影响粮食和蔬菜中B(a)P的含量。当小麦子实中B(a)P的含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并不随土壤中B(a)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86.
二氧化锰氧化降解金霉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高  赵玲  董元华 《环境科学》2009,30(9):2773-2778
研究了金霉素(CTC)在二氧化锰(MnO2)作用下的氧化降解过程,并讨论了初始MnO2浓度、体系pH及温度对降解反应的影响.无MnO2存在时,CTC没有发生降解.但是当体系中存在MnO2时,CTC浓度开始迅速下降,反应后期降解速率逐渐变慢;同时体系中二价锰离子(Mn2+)浓度逐渐升高,表明MnO2可以降解CTC,该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采用草酸溶解MnO2和过滤2种不同的方法终止反应,对比2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可以发现该反应过程中,开始阶段降解作用占主导地位,在反应达到平衡后吸附作用才明显.CTC的降解速率随着MnO2初始浓度的增加和体系温度的升高均显著加快.反应体系的pH能强烈影响CTC的氧化降解,降解速率随着pH的升高而明显降低.这是由于CTC随体系pH由3.77升高到7.41时,分别以阳离子、中性形态和阴离子的形式存在;而-δMnO2(pHzpc=2.25)表面在pH3.77的整个范围内均呈现为负电性.因此随pH升高,阴离子形态的CTC逐渐增多,导致其在MnO2表面的吸附作用减弱,从而使降解速率变缓.  相似文献   
987.
基于ASBR反应器的厌氧氨氧化启动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ASBR反应器,接种消化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的混合污泥,在温度(35±1)℃、HRT为24h、pH为7.3~8.5的条件下经过160d的培养,获得了砖红色的厌氧氨氧化菌菌胶团.试验结果表明:进水NH+4-N和NO-2-N浓度约为180mg·L-1,平均总氮容积负荷为0.38kg·m-3·d-1时.NH4+4-N和NO-2N的去除率平均为93.2%和95.7%,TN平均去除率为86.9%.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出水pH值高于进水,稳定在7.74左右.  相似文献   
988.
高度有序的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恒压阳极氧化法在纯钛箔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利用SEM和XRD对其进行了形貌和晶型的分析和表征,并通过TiO2纳米管阵列膜对甲基橙光催化降解,探讨光照时间、甲基橙溶液的初始浓度、溶液的初始pH值和H2O2加入浓度等因素对甲基橙的脱色率影响.结果表明,H2O2加入浓度为50mg·L-1,紫外光照射2h,溶液为中性时,在30 mg·L-1的甲基橙溶液(50mL)中,甲基橙溶液的脱色率达到100%.当H2O2加入浓度进一步增大到100 mg·L-1时,光催化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紫外光照射1h,甲基橙溶液的脱色率就已经达到了100%,并未出现抑制光催化的现象.同时还研究了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iO2纳米管阵列使用次数的增加,其光催化效果略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89.
Industrializa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a nation's growth. However, with an increase in industrial activities, pollution levels are also increasing. Among all industries, the sugar‐processing industry is one that requires large amounts of water to process the sugar, and, consequently, it discharges large amounts of water as effluent. Highly polluted wastewater brings changes to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ron compound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when they are use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including when they are used to minimize the pollution levels in sugar industry wastewater (SIWW). To minimize the pollutant levels from SIWW, iron compounds have been key for uses in treatments involving chemical and electro‐oxidation. Two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of electrocoagulation and chemical coagulation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SIWW. In electrocoagulation, an iron plate is used as an electrode material under specific operating conditions. Ferrous sulfate and ferric chloride have been used as chemical coagulants at various pH and mass loading levels. The use of iron metals shows an 82% reduction in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an 84% reduction in color at the optimum condition of pH 6, an electrode distance of 20 millimeters, and a current density of 156 square centimeters. As a chemical coagulant, iron salt (ferrous sulfate) provides a reduction of 77% COD and a 91% reduction of color at pH 6 and a 40‐millimole mass loading.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using iron was found to be suitable to treat SIWW. The sludge generated after treatment can be burned or composted with the possible recovery of some of the treatment costs.  相似文献   
990.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solar air heater can effectively be improved by providing artificial roughness in the form of protrusions and dimples of various shapes, sizes, and orientations on the underside of heated surface.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artificial roughness elements has been carried and the correlations developed for heat transfer and friction factor for roughened solar air collector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 has also been computed and compared with various kinds and shapes of roughness geometries using correlations developed by various investigators. The optimum values of the roughness parameters obtained by several investigator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