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36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05篇
综合类   826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177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苏通大桥及沪崇苏通道的建设将引致区域交通格局的演化,从而对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相对落后的南通市而言,快速过江通道建设既是促进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和威胁:(1)交通可达性改善明显,南向联系趋于便捷,运输成本相应减小,要素集聚呈现加速态势,但优质要素面临流失威胁;(2)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但以低层次产业为主,进一步加大了产业层次提升的压力,同时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和散乱布局,使得空间开发无序风险加剧;(3)进入上海都市圈的紧密圈层,有望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次中心城市,但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大。为促进南通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在推进都市区建设、促进要素集聚、空间资源的合理和统筹利用等方面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82.
绵阳市代表性点位土壤多环芳烃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挑选绵阳市有代表性的点位土壤柱,应用GC MS分析土壤柱垂直剖面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水平,得出其垂直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20 cm深度中的PAHs含量最高,40 cm以下则含量锐减。由于表层(0~5 cm)土壤与大气之间的土气交换频繁,PAHs含量相对较低,而5~20 cm处土壤受到表层土壤的遮盖,PAHs富集较高,含量达到整个土壤柱最高值。多环芳烃总体垂直剖面分布特征表现出随深度增加含量减少的趋势。PAHs总含量以江油市点位(33024 ng/g)最高,其次是三台县点位(29989 ng/g),最低是游仙区点位(11274 ng/g)。研究区主要污染物为Nap、Phe和Chr/y。其中不同的土质、种植物都能影响PAHs的富集和迁移速率,导致含量在不同深度上产生变化。此外,参照有关环境质量标准,发现PAHs总量上江油市点位与三台县点位属于轻微污染、游仙区点位则属于无污染。  相似文献   
83.
Based on the China high resolution emission gridded data (1 km spatial resolution),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create a Chinese city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 data set using consolidated data sources as well as normalized and standardized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Standard method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city CO2 emissions, including scope 1 and scope 2. Cities with higher CO2 emissions are mostly in north, northeast, and eastern coastal areas. Cities with lower CO2 emissions are in the western region. Cites with higher CO2 emissions are clustered in the Jing-Jin-Ji Region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uch as Shanghai and Suzhou). The city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is larger in the north than the south. There are obvious aggregations of cities with high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in the north. Four cities among the top 10 per capita emissions (Erdos, Wuhai, Shizuishan, and Yinchuan) cluster in the main coal production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This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coal resources endowment on city industry and CO2 emissions. The majority (77%) of cities have annual CO2 emissions below 50 million tons. The mean annual emission, among all cities, is 37 million tons. Emissions from service-based cities, which include the smallest number of cities, are the highest. Industrial cities are the largest category and the emission distribution from these cities is close to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Emissions and degree of dispersion, in the other cities (excluding industrial cities and service-based cities), are in the lowest level.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in these cities are generally below 20 t/person (89%) with a mean value of 11 t/person. The distribution interval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within industrial cities is the largest among the three city categories. This indicates greater differences among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cities. The distribution interval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of other cities is the lowest, indicating smaller differences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among this city category. Thre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irst, city CO2 emission inventory data in China should be increased, especially for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Second, city responsibility for emission reduction, and partitioning the national goal should be established, using a bottom-up approach based on specific CO2 emission levels and potential for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ach city. Third, comparative and benchmarking research on city CO2 emissions should be conducted, and a Top Runner system of city CO2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84.
基于浙江省嘉兴市1979~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评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30多年来嘉兴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79~2012年,嘉兴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了136.6%,相应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5.5%。(2)1979~2012年,嘉兴市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6531上升到0.876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耕地景观破碎度指数不断增加、聚集度指数减小。(3)1979~2012年,嘉兴市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14.7%,2000~2012年嘉兴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尤为显著,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整体也呈现下降趋势,耕地为嘉兴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占嘉兴市总生态系统服务的70%以上。(4)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嘉兴市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表明,耕地和水域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正相关,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与生态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和耕地破碎度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5.
杨锋  高松峰  袁春  袁涛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7):628-631,63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对矿业城市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以典型矿业城市——山西省朔州市为例,结合当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以当地2005年(规划基期年)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为基础,分析其动态流向特征,最后根据自然气候、社会经济条件与耕地质量的一致性,将规划期内(至2020年)朔州市耕地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探讨了各区域耕地利用、土壤改良和生态环境保护方向.  相似文献   
86.
介绍了秦皇岛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义,重点阐述了完成创模任务的主要对策,包括: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特色产业互融互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深入开展工程节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等。秦皇岛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将会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产生明显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7.
人工湿地构筑根孔作用下土壤物质分布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嘉兴市石臼漾湿地应用人工构筑根孔技术,以玉米秸秆和油菜秸秆按比例混合埋植于土壤亚表层,作为湿地的基质/填料。在湿地运行一年半后,按照正交设计表,以埋植秸秆的种类(S)、填埋的土壤层次(L)、距离秸秆外环的远近(D)和秸秆周围土壤的表观颜色(C)作为实验因素,对秸秆周围养分物质浓度、土壤酶活性以及铁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玉米秸秆和油菜秸秆腐烂较充分,分别形成较发达的粗根孔和细根孔;根孔周围土壤呈中度还原状态;粗根孔具有较强的优先流效应,其周围土壤具有较高的养分物质含量和较低的Fe2+/Fe3+比。粗根孔周围土壤具有较高的磷酸酶活性,而细根孔周围具有较高的β-葡糖苷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综合比较,人工湿地构建初期,径级较大秸秆腐烂后形成的粗根孔发挥着更高的水分传导效率和更强的物质截留效应。  相似文献   
88.
以生态足迹衡量居民对生态资源的需求,构建了包含社会经济、环境、人口、资源子系统的无锡市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生态足迹系统的驱动作用和相互关系。基于模型预测了无锡市“十二五”期间的生态足迹数值,显示未来5年无锡市的生态足迹将继续呈现递增趋势,反映出居民对生态资源需求和对环境潜在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市政府需重视居民的生态需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89.
古城旅游地是独具中国传统魅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而古城居民是古城生命力之所在。以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古城居民感知的3个积极影响公因子和2个消极影响公因子,通过均值的比较,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总体感知与态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onferroni多变量协方差分析法(MNOVA)进一步分析不同细分居民群体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展望了未来居民利益诉求的转变方向,以期为政府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规划部门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0.
低碳城市是一种实现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产与消费、形成低碳生活、建设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态体系的城市模式。通过调控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开放空间,有利于低碳城市理念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低碳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郑州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借助AreGIS9.3软件分析了郑州市绿地服务区的影响范围;最后基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原则提出四方面的优化建议——注重城市的生态设计;优化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施适度的绿地容量限制;发展立体绿化与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