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2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533篇
安全科学   203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303篇
综合类   1170篇
基础理论   23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62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83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51.
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600 MW机组配套电除尘器由于设计效率低、燃烧煤种变化、设备老化等多方面原因,除尘效率下降,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超标严重。为了满足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对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机组配套电除尘器进行升级改造,将原有的4台四电场静电除尘器增效改造为4台电袋复合式除尘器。通过电除尘器的改造,降低了除尘器出口粉尘排放浓度,提高了除尘效率,保证了2号机组电除尘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52.
关断隔离振打技术能有效减少电除尘器的二次扬尘,提高除尘效率。介绍了关断隔离振打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通过来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同时介绍了宣城发电厂12号炉电除尘改造采用该技术后,电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低于30 mg/m3。该工程实际应用的案例验证了该技术抑制二次扬尘的效果,为相似的电除尘器提效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3.
针对目前家居环境净化PM2.5的要求,在现有空气过滤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一种适合于家居环境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用低阻、高效和长寿命的过滤材料。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常用玻纤滤纸以及驻极体空气过滤材料进行了过滤特性、电镜、孔径测试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过滤风速为5 cm/s时,3种驻极体滤料对粒径≤4.5μm的颗粒物的分级过滤效率要高于玻纤滤纸且都在90%以上,其过滤阻力在4.9~6.4 Pa之间,而高效滤纸的过滤阻力在57.8~78.6 Pa之间;在实验风速条件下,驻极体滤料对PM2.5的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分别高于和低于高效玻纤滤纸;对驻极体滤料进行蒸馏水洗涤后,其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下降,驻极体滤料静电效应具有不稳定特性;电镜测试发现,玻纤滤纸纤维层排布致密,纤维存在断裂现象,而驻极体滤料较为蓬松,无纤维断裂现象;孔径实验表明,驻极体滤料的平均孔径为玻纤滤纸的11.9~14.7倍,驻极体滤料具有良好的透气和容尘特性。  相似文献   
954.
通过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最优配置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构建相应模型测度贵州省2005-2013年建设用地扩张所存在的空间配置效率损失,在此基础上,以当前建设用地计划配置机制为切入点,分析省级以下层面建设用地扩张空间配置效率损失的成因,探讨可行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判定建设用地扩张的配置是否符合空间效率的条件应是辨别区域间建设用地扩张的边际净收益是否相等,本研究以此为原则对2005-2013年间贵州省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该时段贵州省的建设用地扩张存在12.33%的空间配置效率损失,所辖区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间错配,在此基础上,以建设用地计划配置体系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当前计划配置体系缺乏指标区域间再调节机制应是造成省级以下层面建设用地扩张空间配置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本框架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构建省级以下指标交易平台)来优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配置效率.本研究着力于测度分析省级以下层面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配置效率,旨在说明市场机制的构建是优化建设用地资源空间配置的一条可行路径,但在实际中建设用地扩张还涉及其他影响因素,其最优配置还需要考虑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用地功能等诸多条件,因而对其优化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55.
本研究从发展效率角度出发,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2和2012年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效率,并基于GIS空间分析法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国家级贫困县覆盖的面积在扩大,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和西北地区的甘肃省成为目前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第二、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利用好上述资源可以促使贫困地区真正实现经济的成长发展。2002年DEA有效的贫困县主要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通过相关资源的开发已经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内生式增长",而且这些地区基本都已经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范畴。贵州和甘肃等各类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成为DEA效率最低的国家级贫困县集中区。这两个省份地理位置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贫乏,缺乏可以支撑经济内生发展的支撑。第三、DEA有效和DEA效率偏低的贫困县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根据贫困县的空间临接性,采取集中连片的扶贫开发政策符合贫困县的实际情况。第四、2002-2012年间,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的热、冷点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态势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56.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寻空间差异视角下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对于创新城市建设用地高效配置路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1—2014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构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综合指数,并根据MookherieeShorrocks提出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结合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刻画。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格局,且从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平均效率指数从2001年的0.750 1下降至2014年的0.694 8;2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均不断加剧,基尼系数表现出"稳定上升——逐渐下降——趋于稳定"的变化路径,且从东、中、西部地区基尼系数平均值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程度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3三大区域分组设定的情况下,组内差异增加是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程度加剧的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4政策因素、发展因素、规模因素和结构因素是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但是从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来看,仅在西部地区,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各变量的显著性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57.
区域碳权分配原则决定了中国省际碳减排的压力,也是激励各地区转向清洁能源及减排技术创新的基础。本文运用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NDDF)测算了2011-2014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碳排放效率(TFC)与技术差距比(CTGR),以分析各地区基于效率最优的碳减排潜力(CRC),进而确定中国区域碳权分配原则。结果表明,各地区减排潜力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十二五"期间海南与安徽两地已处于减排的前沿面,但单一的公平原则挫伤了其持续减排的积极性,而其它低效率省市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减排能力;无论是单一的公平原则还是单一的效率原则均无法保证各地区碳减排的合理性、稳定性与持久性;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在增加绝对碳排放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地区差异。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动态混合机制更符合中国省际碳减排现状,初期应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随着经济企稳,应转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相似文献   
958.
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低碳经济转型是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共同前沿(Meta-frontier)理论,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非参数前沿,并将SO2排放量这一非期望产出纳入DEA模型中,比较分析了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采用"技术缺口比率"衡量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区域之间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能源非效率的分解以及对真实的能源强度和潜在的能源强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地区差异并不显著。2三大区域之间的能源技术差距不是很大。3技术缺口和管理等因素对不同区域能源非效率的作用不同。4真实的能源强度和潜在的能源强度都具有一定下降的趋势,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如制定区域节能战略时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快技术进步,积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等。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政策倾斜力度,这样才能充分挖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节能减排潜力,这对提升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整体水平以及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59.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potential of Vitis vinifera ssp. sylvestris under moderate and high external Cu levels.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range of external Cu concentrations (0–23 mmol L−1)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by measuring gas exchang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nd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We also measured the total copper, nitrogen, phosphorus, sulphur, calcium, magnesium, iron, potassium and sod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plant tissues. All the experimental plants survived even with external Cu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23 mmol L−1 (1500 mg Cu L−1), although the excess of metal resulted in a biomass reduction of 35%. The effects of Cu on growth were linked to a reduction in net photosynthesi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metal on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V. vinifera ssp. sylvestris survived with leaf Cu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80 mg kg−1 DW and growth parameters were unaffected by leaf tissue concentrations of 35 mg Cu kg−1 DW.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indicate that plants of V. vinifera ssp. sylvestris from the studied population are more tolerant to Cu than the commercial varieties of grapevine tha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could constitute a basis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u tolerance in grapevine.  相似文献   
960.
We investigated the respiratory uptake kinetic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organohalogen pesticides (OCP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2,2′,4,4′-tetra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 (BDE #47) in a marine benthic fish, 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 The respiratory uptake efficiencies (EW) of the chemicals, of which 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s for the majority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were obtained by measuring the respiratory uptake rate constants (k1) and th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s of fish. Fish were exposed to water in which these chemicals were dissolved at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for 28 d, followed by 168 d of depuration in clean seawater. The k1 and EW values for 99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and they ranged from 2000 to 42 000 L kg-lipid−1 d−1 and from 0.060 to 1.3, respectively. The EW values of the chemicals, except for PAHs,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values of the log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s (KOW) of the chemicals up to a log KOW of 5. For log KOW in the range 3–5, the EW values in this study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a published study (about one-third). As a result of analysis by a two-phase resistance model, the resistance of transport rates to the lipid phase in this study was lower than was the case in the published study.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EW predicted by the published study for log KOW in the range 3–5 may differ among fish species and water temperature, and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