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安全科学   244篇
废物处理   94篇
环保管理   165篇
综合类   746篇
基础理论   8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0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电化学法消毒处理医院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法消毒处理医院污水,通过选用不同阳极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体系,探讨电化学法的消毒机理。试验表明,以涂有贵金属(钌、铂和铱)氧化物的钛板作阳极,不锈钢板作阴极,在电流密度为8mA/cm^2、水力停留时间为15min、空气流量为40L/h、极水比为1.0的试验条件下,消毒后污水中总大肠菌群数(500cfu/L,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992.
防电磁辐射屏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研究了电磁屏蔽材料的配制及加工工艺。本材料采用聚氯乙烯树脂为基材,化学镀镍的玻璃纤维为导电填充物复合而成,具有较好的屏蔽效果,且有良好的阻尼和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993.
选用石英砂填充柱模拟土壤体系,通过对比在有无膨润土颗粒(Bentonite particles)存在时得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穿透曲线和滞留曲线,考察膨润土颗粒对MWCNTs在多孔介质中迁移沉积行为的影响.实验选取的Na Cl溶液离子强度为1 mmol·L-1和30 mmol·L-1,Ca Cl2溶液离子强度为0.3 mmol·L-1和1.2 mmol·L-1.溶液p H不进行调节,p H值大约为5.6.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离子强度Na Cl(1 mmol·L-1)溶液中,有膨润土颗粒共存时MWCNTs的穿透曲线和滞留曲线与没有膨润土颗粒共存时相近,表明该条件下MWCNTs的迁移和沉积行为不受膨润土颗粒影响,而在高离子强度Na Cl(30 mmol·L-1)溶液中,有膨润土颗粒共存时MWCNTs的穿透曲线低于没有膨润土颗粒共存时MWCNTs的穿透曲线,表明该条件下膨润土颗粒会抑制MWCNTs的迁移,且增加的滞留主要发生在柱子入口端;在Ca Cl2溶液中,无论离子强度的高低(0.3 mmol·L-1和1.2 mmol·L-1),有膨润土颗粒共存时,MWCNTs的穿透曲线和滞留曲线都不发生变化,说明在二价溶液中膨润土颗粒对MWCNTs的迁移和沉积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4.
基于透射光法探讨水流流速对DNAPL运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非水相污染物(DNAPL)在地下水中的运移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选择四氯乙烯(PCE)作为DNAPL的代表,通过二维砂箱实验探究地下水流速对DNAPL运移分布的影响.采用透射光法(LTM)监测DNAPL在砂箱内的运移行为并定量分析DNAPL的饱和度,进而采用空间矩分析DNAPL污染羽的平均运移行为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透射光法分析得到的DNAPL计算体积与实际注入体积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8),LTM的测量精度较高,可准确反映DNAPL的入渗行为和再分布过程.DNAPL饱和度和污染羽一阶矩(质心)的分析结果表明,流速的增加能够促进DNAPL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移使得运移路径倾斜,且其对DNAPL垂向入渗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污染羽二阶矩(展布)的分析结果显示流速的增加还提高了DNAPL在横向和垂向的扩散速度,导致污染区域增大.实验过程中,DNAPL的饱和度直方图在较小地下水流速下始终呈单峰分布,在较大地下水流速下则逐渐呈双峰分布,且流速越大,两个峰值的间距越大.  相似文献   
995.
武器装备维修器材供应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解决武器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效果的评估问题。方法构建武器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建立供应保障效果多层次模糊评估模型。结果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确定评估体系中各层指标的权重向量,使得各层指标权重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各个因素对供应保障效果的影响程度;运用新的模糊合成算子实现了各层指标隶属度的合成,达到了综合评估的最终目标。结论通过某一器材保障机构供应保障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6.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 Cd(Ⅱ)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38  
以花生壳和中药渣为原料,分别于300、350、400、500、600℃下慢速热解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不同p H、吸附时间和Cd(Ⅱ)浓度下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碳化程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π共轭芳香结构更加完备,Ca和Mg等无机元素不断富集,矿物溶解性降低,导致了Cd(Ⅱ)在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上吸附能力及机制的差异.随溶液p H的升高(2.0~6.0),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吸附过程可分为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阶段,吸附速度受膜扩散、颗粒内扩散和沉淀作用、离子交换等过程的控制.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快吸附在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中所占比例逐渐降低.高温生物炭(≥500℃)中含氧官能团的锐减及难溶晶体矿物的形成降低了其对Cd(Ⅱ)的快吸附速率.沉淀和离子交换可能是低温生物炭(≤400℃)吸附Cd(Ⅱ)的主要机制;高温生物炭(≥500℃)中更完备的π共轭芳香结构增加了Cd-π作用对吸附的贡献,而难溶磷酸盐和碳酸盐的形成则降低了沉淀作用对吸附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对Cd(Ⅱ)具有高效去除或固持能力的功能生物炭(designer biochar)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997.
河北省人类活动环境压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借鉴物质流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构建了人类活动环境压力定量核算方法,特别是深化了行业层面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河北省经济社会系统在2000—2010年间的物质输入输出进行总体和分行业分析,探讨了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由物质流表征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强度明显增加,环境风险进一步加大;这一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落后产能的数量扩张,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相"脱钩"的循环经济的要求渐行渐远;钢铁、建材、电力三大行业的5个产业部门是工业物质总排放的绝对主体,并且是排放量增速最快、排放效率下降最快的主要部门;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及生活领域物质排放量增速最快、影响愈来愈大的部门.  相似文献   
998.
为降低危险品运输网络的总风险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根据危险品道路运输网络规划中存在监管者路网规划和运输者路线选择的双层约束特征,探讨轴辐式网络在危险品运输网络设计中的应用。针对长距离、大规模的第三方危险品货运业务,建立上层以风险最小化,下层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运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检验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对运输企业网络进行轴辐式网络设计,即将原有节点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枢纽点,集中零散分布的货源,能比传统直通式物流网络设计节约总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999.
Low-cost but high-efficiency composites of iron-containing porous carbons were prepared using sewage sludge and ferric salts as raw materials. Unlike previous time- and energy-consuming 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this study shows that pyrolyzing a mixture of sludge and ferric salt can produce suitable composites for lead adsorptio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 total pore volume and the average pore width of the optimal composite were 321 m2/g, 0.25 cm3/g, and 3.17 nm, respectivel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rric salt favored the formation of metallic iron, whil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e formation of hydroxyl and carboxylic groups. The result of batch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arbons activated with ferric salt could be as high as 128.9 mg/g, while that of carbons without activation was 79.1 mg/g. The new manufacturing procedure used in this study could save at least 19.5 kJ of energy per gram of activated carbon.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