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51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37篇
综合类   352篇
基础理论   193篇
环境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120篇
灾害及防治   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92.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条件下,“全球 地方”作用深刻影响着区域城镇体系,沿江发达地区表现尤其典型。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06年为时空断面,对江苏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服从Zipf定律,首位城市南京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垄断性相对较强,但并非处于绝对垄断地位;(2)空间关联维数显示,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镇间联系紧密;(3)根据分维数和无标度区分析,三大城市群中,宁镇扬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好,苏锡常次之,通泰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差;(4)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州的城镇集聚程度较高,分形发育较为成熟;南通、泰州、无锡和常州的集聚程度均较低,分形结构不佳。扬州在区域城镇体系中分形发育最为完善,中心性最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空间格局至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3.
Decisions in 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for chemical substances must be made based o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due to uncertainties. To protect the ecosystems from the adverse effect of chemicals, a precautionary approach is often taken. The precautionary approach, which is based on conservative assumptions about the risks of chemical substances, can be applied selecting management models and data. This approach can lead to an adequate margin of safety for ecosystems by reducing exposure to harmful substances, either by reducing the use of target chemicals or putting in place strict water quality criteria. However, the reduction of chemical use or effluent concentrations typically entails a financial burden.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cautionary approach may be small. Hence, we need to develop a formulaic methodology in chemical risk management that can sufficiently protect ecosystems in a cost-effective way, even when we do not hav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chemic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gap decision theory can provide the formulaic methodology. Information-gap decision theory determines which action is the most robust to uncertainty by guaranteeing an acceptable outcome under the largest degree of uncertainty without requi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tent of parameter uncertainty at the outset. In this paper, we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gap decision theory to derive a framework for setting effluent limits of pollutants for point sources under uncertainty. Our application incorporates a cost for reduction in pollutant emission and a cost to wildlife species affected by the pollutant. Our framework enables us to settle upon actions to deal with severe uncertainty in 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of chemicals.  相似文献   
94.
对工业污水排放的有效监管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分析了我国目前监管主体所处的困境,考虑中央监察与公众参与的监督约束作用,构建了水环境监管体系。并设计出具有激励约束惩罚效力的水环境监管契约,建立委托 代理模型,通过求解得出监管契约中污水排放标准、监管频率、补偿额度以及罚款数额的最优值。在此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两个成本类型差异较大的印染企业为例,定量设计两级水环境监管契约,分析公众参与程度和地方政府庇护企业程度对契约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可以有效降低罚款额度,削减政企矛盾;当公众参与程度和惩罚额度一定时,通过环境问责等制度降低地方政府庇护企业的程度,能够减小监管频率,从而削减监管执行成本  相似文献   
95.
Probabilistic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nd graph theory were combined to calculate predicted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 (PECs)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ENMs) in Swiss rivers: 543 river section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geographical variability of nano-TiO2, nano-ZnO and nano-Ag, and flow measurements over a 20-year period at 21 locations served to evaluate temporal variation. A conservative scenario assuming no ENM removal and an optimistic scenario covering complete ENM transformation/deposition were considered. ENM concentrations varied by a factor 5 due to uncertain ENM emissions (15%-85% quantiles of ENM emissions) and up to a factor of 10 due to temporal river flow variations (15%-85% quantiles of flow). The results indicate highly variable local PECs and a location- and time-dependent risk evaluation. Nano-TiO2 median PECs ranged from 11 to 1′623 ng L−1 (conservative scenario) and from 2 to 1′618 ng L−1 (optimistic scenario). The equivalent values for nano-ZnO and nano-Ag were by factors of 14 and 240 smaller.  相似文献   
96.
长三角地区台风危险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风灾害是影响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处西北太平洋西侧,长三角地区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首先提取了影响长三角16个城市的台风最大风速数据,分别从台风影响频次、强度和最大风速极值分布的角度定量地分析了各个城市的台风灾害危险性,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台风灾害危险性在长三角地区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台风影响频次和强度都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综合台风影响频次、强度和极端台风重现水平,这16个城市可以划分为3个危险等级:"高危险"城市,包括台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中危险"城市,包括杭州、上海、嘉兴、湖州、无锡和苏州;"低危险"城市,包括南通、常州、镇江、南京、泰州和扬州。致灾因子危险性定量评估是灾害风险评估中重要的一环,研究结果可供制定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防灾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97.
中国人口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的人口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我国1995-2007年碳排放量、人口总数、人口的城市化率、老龄化率和反映人口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等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多元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人口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1995-2007年间,人口结构中的人口城市化率、人口的消费结构、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对碳排放量均存在正向影响,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在模型中却表现为负效应;②相对于人口规模,人口的结构特征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人口的城市化率对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最大,说明中国的碳排放量与城市化的进程存在着密切关系;③人口的老龄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负效应,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长期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所以在未来实现碳减排会逐渐成为可能.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未来我国的碳减排策略,以期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在经济多元发展的新历史阶段,环保型中小型企业作为正在蓬勃发展和活跃市场的重要经济个体,可以优化产业经济结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本文从软信息与关系型借贷研究入手,针对目前环保型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甚清晰、抵抗外界经济冲击能力有限和融资渠道特殊等特点,建立博弈模型,深入分析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小额贷款公司与环保型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通过整体构建基于软信息特征的制度化信用风险控制准则,最终达到合理满足环保型中小企业激增的特殊融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以关系型借贷理论为依托,为满足各自的市场需求和利益保障,需要充分考虑环保型中小企业贷款客户的各类软信息,建立符合软信息时效性的信贷流程,决策权相对集中的组织结构和面向软信息收集的正向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对环保型中小企业客户贷款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最终达到完善区域信用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99.
基于博弈论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治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环境的影响日益凸现.相对于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不确定时间、不确定途径、不确定量等特点给治理政策的制定带来很大难度.本文从著名的公地悲剧现象出发,着力从市场博弈及政府监督博弈两个模型分析非点源污染制造者之间的博弈格局,并提出以“集体表现”的形式对非点源污染进行管理和控制.市场博弈模型中以一定的排污削减目标为前提,确定以成本最优的原则进行点源-非点源排污权交易是可行且有效率的;而政府监督博弈模型的结果显示:合理的环境补贴和惩罚机制、政府对自身声誉及公众形象的重视及维护对非点源污染治理起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不断地提高,但是在某些年份存在波动现象.采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分形分析R/S方法,科学定量地描述了中国以及各个地区能源效率的演变趋势.首先采用分形理论对1978-2008年的中国能源效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效率发展演变存在Hurst现象,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并依照“五年计划”来划分时间序列样本为研究区间,结合“五年计划”详尽地解释说明了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原因.然后将数据扩大为样本期为1995-2008年29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进一步对各个地区的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发现除海南外其他地区的能源效率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各个地区能源效率将继续保持增长.西部6个地区以及东北三省的能源效率演变趋势高于全国水平,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战略都已经显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