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99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265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为了深入探究水包气式气液混合脉冲放电体系中各参数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多针一板电极形式的气液混合脉冲放电等离子体体系,以典型的偶氮染料——酸性橙Ⅱ(A07)为目标物,考察该体系中影响染料脱色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气液混合脉冲放电体系中与脉冲电源输入功率有关的因素(脉冲电压峰值和脉冲频率)对A07脱色效果影响明显。随着脉冲电压峰值和脉冲频率的增加,A07溶液的脱色效率和相应的准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增加。在较高的脉冲电压峰值(30kV)和脉冲频率(75Hz)条件下,10mg/LA07溶液的脱色效率和准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达到r92.7%和3.50×10~/min。同时,研究证明酸性溶液条件较利于染料脱色。  相似文献   
372.
改性花生壳粉对钙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改性花生壳粉吸附去除水中产生硬度的主要离子钙离子,考察了改性花生壳粉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特性,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钙离子吸附量的85%发生在45min时,其吸附平衡基本在4h内完成,可以通过准二级吸附动力学准确地表征该吸附过程,且改性花生壳粉对钙离子的吸附能够很好地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当pH由2升高至12时,钙离子吸附量随之增加,且在强碱性时吸附效果尤为显著。在花生壳粉固定床吸附实验中,钙离子的穿透曲线很好地遵循Thomas方程。通过FTIR分析发现,改性花生壳粉中较高含量的不饱和基团(C=C,C=O)和C-O官能团在对钙离子的吸附过程中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373.
以混合柴油为靶污染物,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油污染物在模拟水环境中的降解效果。研究表明,模拟自然条件下混合柴油污染物总体降解较慢,油质去除率低;生物强化降解条件下,向混合柴油污染水样中添加驯化培养的微生物混合菌群,生物降解速率明显提高,油质去除率达到98%以上。研究还发现,各污染水样中油的降解速率与降解效果随柴油的配比而不同,混合柴油样本中生物柴油的比例越高,样本的降解率越高,表明生物柴油作为碳源有效改善了水中有机营养配比,促进了柴油的去除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混合柴油在水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生物强化降解条件下,生物柴油比例越高,混合柴油降解速率越快,除油微生物以菌胶团、球菌和丝状菌为主。  相似文献   
374.
活性炭吸附处理电镀废水中的EDT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颗粒活性炭对模拟废水中EDTA进行批式吸附实验,在实验中考察了恒温振荡器的振荡速度、温度、pH值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25%时活性炭对EDTA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0h。在pH值为5.0、温度为25℃、振荡器振荡速度为200r/min、活性炭粒径为1~2mm、活性炭加入量为10g/L的情况下,EDTA的浓度在48h内由368.8mg/L降低至76.34mg/L,对应的COD值从305.9mg/L降低为67.21mg/L,去除率达到了79.3%。活性炭对EDTA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其吸附行为可以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375.
为了污泥与煤混合热解的实验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提供初步的数据及理论支持,利用热重分析仪讨论了污泥与煤混合热解的主要影响因素(加热速率、热解终温及混合比例)以及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加热速率对污泥热解影响较小;混合物热解终温与煤的热解终温基本一致;煤在污泥(干基)中的添加比例小于50%有利于挥发分的产出;通过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参数分析,得出混合物比单一物料更易分解,且两者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建立了污泥与煤不同混合比例在有机质主要热解区间内的经验动力学方程,经具体混合比例验证,经验动力学方程推导出的动力学参数及TG曲线与实际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76.
真菌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生物降解法是近年来兴起的VOCs治理技术,它具有费用低、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目前,有关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研究大部分都以细菌作为优势微生物,而对于真菌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真菌具有耐干燥、耐弱酸等特性,使得其在处理疏水性VOCs上具有明显优势。分析了真菌的降解特征及优势,总结了已分离到的可降解VOCs的真菌及其善于降解的污染物,重点探讨了影响真菌生物反应器VOCs降解性能的主要因素和相关动力学研究,并对今后真菌降解VOCs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7.
周键  王三反 《化工环保》2014,34(5):438-442
采用并联式单极性三维电极电解处理低浓度含钴废水并回收金属钴,比较了二维电极与三维电极的钴离子去除效果,探讨了填充材料、电流、填充比(填充材料与废水的质量比)、废水pH对钴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三维电极对钴离子的去除效果远优于二维电极;在以网状Ti/RuO2为阳极、不锈钢板为阴极并作为主电极、空心钢球为第三极、极间距5 cm、电解时间60 min、电流为0.6 A、填充比为2.5、不调节废水pH的条件下处理钴离子质量浓度为112.3 mg/L的废水,钴离子去除率可达85.6%、电流效率为68.3%;去除钴离子的电化学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78.
对絮凝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进行Fenton氧化处理。通过微分法对Fenton氧化的反应级数进行求解,确定其反应级数为2,并初步建立了Fenton氧化的动力学模型,即1/c=1/c0+kt,由此建立起来的降解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相吻合;在4个实验基准条件下———初始COD浓度为960 mg/L、pH值4、H2O2投加量0.4 mol/L、nH2O2/nFe2+3∶1,探讨了其中某一变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水样为絮凝反应出水,进水COD浓度为912~960 mg/L,出水COD浓度为80~112 mg/L,COD去除率在87%~92%之间,表明Fenton试剂能够有效地处理垃圾渗滤液。  相似文献   
379.
粉质粘土和粉质砂土对铬渣渗滤液中Cr(Ⅵ)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铬渣堆场及其渗滤液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这一热点问题,在对锦州铬渣堆场附近不同土壤取样测定基础上,采用振荡平衡法,测定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pH值、温度等条件改变对粉质粘土和粉质砂土吸附Cr(Ⅵ)的影响,研究2种土壤对Cr(Ⅵ)的吸附特性,获得土壤吸附的等温吸附曲线,建立吸附动力学方程。结果显示,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pH值、温度等都对土壤吸附Cr(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粉质粘土和粉质砂土对Cr(Ⅵ)的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很好地描述,以Freundlich方程为最佳。粉质粘土和粉质砂土的Elovich型公式、双常数速率公式、抛物线扩散公式3种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程度顺序均为:Elovich型公式>双常数速率公式>抛物线扩散公式,粉质粘土相较粉质砂土动力学拟合程度更高且吸附性更好。  相似文献   
380.
通过纳米铁对磷酸根和硫离子的单吸附和竞争吸附的研究,从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两个方面分析并验证了其吸附特性和模式。分析表明,相对于磷酸根,纳米铁对硫离子的吸附能力更强,在竞争条件下居优势地位。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铁对磷酸根和硫离子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分析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铁颗粒对磷酸根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而对硫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