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4篇
  免费   637篇
  国内免费   534篇
安全科学   1333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524篇
综合类   1476篇
基础理论   181篇
污染及防治   199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102篇
灾害及防治   21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为降低危化品相关的化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化工多米诺事故为研究对象,探讨由初始事故引发1个或多个次生事故的连锁反应机理与风险评估方法。提出应用蒙特卡洛模拟对多米诺事故风险进行动态量化的方法,梳理化工多米诺事故风险的识别、分析、评定、处理全周期管理流程,并以1个天然气压气站为案例,验证基于蒙卡模拟的化工多米诺事故风险量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对化工多米诺事故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多米诺事故风险全周期管理流程的梳理能够有效指导化工企业开展安全管理、事故预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2.
为了探索非金属输送管道泄漏规律,从数值模拟和试验两个角度,对液体PE管道发生泄漏前后管道内流体与泄漏口的流动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判定管道泄漏提供了依据。运用FLUENT软件针对PE液体管道泄漏,在不同孔径、不同压力下,构建管道泄漏模型分别进行仿真,分析不同泄漏情景下压力梯度的分布规律。同时在近似相同条件下进行PE管道两点泄漏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泄漏孔处压力、流速均与管内初始压力成正相关;初始压力和孔径的增大,会导致管内压力下降速度上升,但最终会趋于稳定值。  相似文献   
173.
为了研究矿井发生火灾后高温烟流的蔓延规律及影响因素,利用COMSOL软件对火区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巷道三维模型,得到火区风流速度与温度分布。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分析火风压作用下,火区烟气在不同控制风速、巷道条件作用下蔓延规律,得出不同因素与临界风速的关系,为选取合理的火灾控制风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源温度一定时,巷道入口风速越低,火源下风侧高温烟流越靠近巷道顶部,随着风速增大,向巷道下部蔓延;风速较低时,在火区火风压的作用下,会产生烟流逆退现象,随着风速的增大,逆流层长度和厚度随之减小;巷道入口通风条件不变时,火区温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烟流的逆退,影响范围越大;巷道高度越高、上行风坡度越小,越易发生逆退现象;不同影响因素与巷道平均温度不成正比关系,其中下行风坡度5~15°时巷道平均温度较高且易于发生烟流滚退现象,影响范围较大;火源温度、巷道条件与临界风速的数据拟合结果对预测巷道的临界风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4.
为解决传统经验公式在预测气体泄爆中最大超压出现时的较大偏差或过于保守的问题,提出使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气体泄爆最大超压。基于124组实验数据,采用BP与RBF神经网络,通过优化算法计算与迭代循环对泄爆样本中的影响因素进行降维与选择,并确定2类神经网络本身在学习与计算气体泄爆样本时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PCA(主成分分析法)在当前样本条件下的降维效果较差,而通过迭代对比确认气体泄爆样本中的5类特征全部保留时神经网络的训练模拟效果最好;通过对124组实验数据进行随机挑选训练集与测试集的训练模拟结果发现,神经网络对气体泄爆中最大超压的预测效果较好;通过对比Molkov提出的和经Fakandu等改进的NFPA 68经验公式以及2类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表明,神经网络相比于传统气体泄爆经验公式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5.
为认定车辆碰撞事故的性质及责任,动态还原事故发生过程。提出1种逆向事故分析再现方法,经过坐标系旋转后构建确定方程组的车辆碰撞瞬间解析计算模型,并经过实车碰撞实验数据验证其计算精度与三维再现的准确性。利用Crashview软件对1起车辆追尾事故进行仿真分析,解析计算得出车辆碰撞瞬间车速和碰撞前行驶车速,实现事故二维过程重构和三维模拟再现。结果表明:计算分析车速与VDR记录车速误差在5%以内,模拟再现轨迹与事故现场实测痕迹基本吻合,所构建的方法可有效用于车辆追尾碰撞事故辅助分析鉴定,为事故过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6.
为探究采空区遗煤、松散破碎岩块对瓦斯爆炸的影响,建立缝洞型管道模型,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结合方法研究采空区内缝洞型管道内瓦斯爆炸的传播规律及管道长径比对瓦斯爆炸过程中速度与冲击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缝洞型结构内,随着火焰沿管道向前传播,各监测点速度逐渐变大、压力先增加后降低,而压力上升速率则表现出不规则的变化;缝洞结构加剧了火焰燃烧的剧烈程度,提高了管道内各监测点的温度峰值;在缝洞型管道内随长径比r增加,各监测点最大压力峰值以及速度大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77.
为明确突发事件安全舆情传播与演变路径,提高企业防控突发事件安全舆情传播风险能力,降低衍生灾害发生概率,在文献分析及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构建突发事件安全舆情传播与演变过程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运用Vensim软件对以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为例进行仿真实验,模拟安全舆情传播与演变动态过程。结果表明:突发事件安全舆情传播与演变主要受事件自身、媒体、相关企业监管层、相关企业执行层4个主体的共同影响,其中事件自身因素起效时间最早,相关企业监管层影响作用最大、维持时间最持久,相关企业执行层影响最直接。  相似文献   
178.
为了研究波浪与抛石潜堤相互作用过程中大自由表面变形和堤内渗流等强非线性紊流运动问题,利用改进的MPS法,建立了模拟波浪与抛石潜堤相互作用的MPS法数值计算模型。模型将抛石潜堤假定为均质多孔介质,采用Drew的二相流运动方程描述多孔介质内外的流体运动;通过在动量方程中增加非线性阻力项,并引入亚粒子尺度紊流模型,模拟波浪与可渗结构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紊流运动。选取“U”型管中多孔介质内渗流过程和孤立波与可渗潜堤相互作用两个典型的渗流问题,通过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解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对所提出的MPS法紊流渗流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MPS法构建的垂向二维紊流渗流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 “U”型管中多孔介质内渗流以及波浪作用下可渗潜堤内外的复杂流场,显著缓解流-固界面处的压力震荡与粒子分布不均匀问题,实现了较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79.
According to standard procedures, flammability and explosion parameters for dusts and dust mixtures are evaluated in 20 L and/or 1 m3 vessels, with equivalent results provided a correct ignition delay time (60 ms in the 20 L vessel; 600 ms in the 1 m3 vessel). In this work, CFD simulations of flow field and dus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1 m3 spherical vessel are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data previously obtained for the 20 L.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n the 1 m3 vesse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is lower and much more uniform. Concerning the dust distribution, as in the case of the 20 L, dus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at the outer zones of the vortices generated inside the vessel. Furthermore, an incomplete feeding is attained, with most of the dust trapped in the perforated annular nozzle. Starting from the maps of dust concentration an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he deflagration index KSt is calculated in both vessels.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present work, the KSt is found to be 2.4 times higher in the 20 L than in the 1 m3 vessel.  相似文献   
180.
Steel tank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storage of various chemical liquids, and the blast resistance of the tanks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explosiveness of these liquids. To explore a feasible method to improve the blast resistance of steel tanks, the effect of polyurea coating on the blast resistance of steel storage tank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ponses of monolithic steel tanks and polyurea coated tanks under blast loads are studied by field blast experiments using TNT explosive, and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polyurea layers a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maximum and residual displacements of the tank.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and validated, and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stress and strain distribution of the tanks are analyzed accordingly. The increase on the bending moment of the plastic hinge lines of the tanks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area density of the cylindrical shell induced by the polyurea layers are believed to be the two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isplacement reduction effect of polyurea in this paper. The validated numerical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lyurea layer's thickness on the deflection of the tank, and a nearly inversely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ckness 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s found. Three deformation modes of the tanks are identified when subjected to blast load with varying intensity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placement reduction effect of polyurea varies in different deformation m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