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216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568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5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被排放到大气中,加剧了全球变暖。目前,对于减少工业生产中CO2的排放,发展CO2捕集和封存技术(CCS)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钢渣巨大的固碳潜力及较低的经济成本,从经济和环境角度考虑,钢渣固碳技术前景广阔。针对钢渣固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包括钢渣的组成性质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并重点介绍了钢渣固碳技术反应机理、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bstrate materials in the fabrication of an electrode intended for use in the water oxidation reaction is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catalyst is nickel-iron oxide (NiFeOx) which is deposited by chronoamperometry on nickel, iron, titanium, and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s. The process of electrodeposition is optimized to achieve the lowest overpotential for the water oxidation reaction. The four electrod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glow-discharge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GDOES) to describe the effect of the substrate on the nature of the electrocatalyst layer. Electrochemical tests in 1 m NaOH are applied on the four electrodes to assess the stability and the retention of the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he whole electrode. All electrodes show similar overpotential of ≈0.3 V at 10 mA cm−2 implying that the substrate do not affect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NiFeOx. After use, the overpotential increases in a range of 30–50 mV for nickel, iron, and titanium substrates, while stainless steel retains the lowest overpotential with an increase of 10 mV. This limited variation can be the effect of smaller NiFeOx nanoparticles compared to other substrates. XPS analysis reveals that after galvanostatic electrolysis, the oxidation state of Fe shifts slightly from Fe(II) to Fe(III), likely Fe3O4 and Fe2O3, while NiO/Ni2O3 change partially to Ni(OH)2.  相似文献   
163.
与地震易损性相比 ,结构震后火的易损性研究尚未深入 。 以三层三跨平面钢框架为研究对象 ,采用 ABAQUS 进行建模,选取火灾荷载密度作为火灾强度指标,同时将耐火极限作为破坏状态指标,采取拉丁超立方法生成了 50 个结构样本,对钢框架进行震后火作用下耐火极限分析和易损性分析,并给出了不同损伤程度的四种破坏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火作用下钢框架失效概率随火灾荷载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火灾荷载密度达到最大值时,大震下钢框架发生轻微破坏、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的概率较高,出现倒塌破坏的概率相对较低;对比三水准地震设防烈度下火灾易损性曲线,随着地震烈度的升高,钢框架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破坏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64.
提出在传统混凝土能源桩的基础上加入相变材料和钢纤维来提高能源桩的换热效率,通过钢球封装相变材料不仅将相变材料应用于混凝土,而且钢纤维和钢球的高导热特性可以改善相变材料导热性能上的不足,提高相变储能混凝土的导热性,为相变材料在能源桩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相变钢纤维混凝土材料不同热力学参数测试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发现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破坏时没有明显的碎块和崩落,是因为钢纤维与裂缝两边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起着约束裂缝开展的作用,从而降低混凝土脆性破坏程度;另外钢纤维可以很好的补偿低导热的相变材料所带来的缺陷,使能源桩整体的导热性能得以提高;钢纤维会降低混凝土的比热容,但砂率对混凝土的比热容有明显的影响。此结果会为后续评估和优化能源桩热交换系统提供参数指导。  相似文献   
165.
火电厂中的脱硝钢架由于其高度较高、外形不规则,风荷载是其承受的主要荷载之一。为确保该类结构风荷载的正确评估,以某典型脱硝钢架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利用数值风洞方法对脱硝钢架结构表面体型系数及风致响应进行了研究。根据刚度与质量等效的原则,提出了复杂脱硝钢架结构连续体模型的简化方法,模型简化前后的 1 阶自振周期与振型接近,可近似模拟原结构的平动情况。风向角的变化对迎风面及变截面处体型系数的影响较大,可以忽略风向角对侧面及顶面体型系数的影响。在 0°风向角工况下,结构的位移与应力极值均显著大于 90°风向角工况。因此,0°风向对于结构而言为相对较不利风向,在脱销钢架整体结构方向布置时应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166.
王立国  付洋 《灾害学》2021,(1):18-23
为提高钢结构建筑抗震减灾性能,降低建筑坍塌风险,研究BIM技术在钢结构建筑抗震减灾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BIM技术在钢结构建筑整体建造中的动态建模、可视化、信息共享管理以及抗震减灾性能检测等优势,在建筑抗震减灾管理决策阶段,选出最优方案,针对方案中影响建筑抗震减灾性能风险制定管理策略;在设计阶段,创建三维建...  相似文献   
167.
钢结构不耐火,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钢结构的应用和发展。为了探明钢结构在火灾下的工作性能,对钢结构基本构件的抗火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梁柱节点是钢结构中十分关键的部位,在火灾下的可靠连接是保证钢结构火灾安全的重要前提。为了全面了解钢结构梁柱节点在火灾下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从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和组件分析法三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节点抗火性能的研究进展。比较了高温下不同类型节点的力学性能,探讨了多种关键参数对节点在火灾下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介绍了不同类型节点的高温组件分析模型以及弯矩―转角曲线数学模型。分析表明:节点构造形式对钢框架火灾安全有较大影响;通过设置柱腹板加劲肋、提高螺栓强度等级以及增加连接件的厚度等可以有效地提高节点的抗火性能。最后剖析了钢结构梁柱节点抗火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8.
为了研究局部点蚀损伤对 H 型钢柱承载能力的影响,建立数值模型并理论验证了其合理性。以实际结构中损伤位置为参考,分别在柱脚和柱中位置的翼缘和腹板上布置不同腐蚀程度的点蚀坑,并对各组模型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得到其屈曲模态和极限承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布位置、不同腐蚀程度下的 H 型钢柱屈曲模态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均表现为在弱轴平面的弯曲失稳;极限承载力折减系数(r)与壁厚损伤度(α) 近似呈现线性关系,与点蚀损伤强度(DOP)之间的关系可用二次多项式较为准确的描述,且随着 α 和 DOP 增长,r 的降低速度有逐渐加快趋势;局部点蚀范围越靠近柱中,H 型钢柱承载力损失越多,故柱中为局部点蚀敏感区;用失重率(Dw)可较好的综合考虑 α 和 DOP 对钢柱承载能力的影响,r 和 Dw在各工况下均表现出较好的近似线性关系,在实际工程中,可用失重率对局部点蚀损伤下 H 型钢柱进行安全性评级。  相似文献   
169.
通过升温、降温及冷却后的常温静力拉伸试验,对控轧控冷型(TMCP)Q550高强钢高温后的力学性能展开试验研究,得到了经历200~900℃之间9个不同的过火温度及自然冷却与浸水冷却两种冷却方式后,钢材的表观特征、应力-应变关系与基本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断后伸长率。结果表明,过火温度及冷却方式对TMCP型Q550钢材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过火温度超过600℃时,钢材高温后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开始折减;过火温度达到700℃后,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皆无屈服平台,不同冷却方式的结果开始呈现差异:随过火温度升高,自然冷却后钢材的强度减小而断后伸长率增大,浸水冷却则相反,且二者差异愈加明显。将试验结果与文献结果对比,发现当过火温度超过700℃时,TMCP型Q550高强钢高温后的力学性能与调质型(QT)Q550高强钢存在差异,在经历较高的过火温度后,TMCP钢在自然冷却下的强度折减比QT钢严重,浸水冷却下的强度增长程度低于QT钢。  相似文献   
170.
目的 探究表面喷丸处理对于Aermet100钢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 借助显微观察、电化学测量及XRD分析等手段,开展喷丸与未喷丸2类A100钢试件的中性盐雾试验。结果 腐蚀形貌上,两者腐蚀表面变化均为先出现红褐色物质,后出现红棕色与绿色絮状物,在出现变化的时间上相差约1个周期。随着腐蚀时间增长,XRD衍射峰发生右移,2类试件XRD结果均在144 h变化明显。中性盐雾试验电化学结果与海洋环境下电化学结果在溶液电阻、腐蚀产物电阻和腐蚀反应电阻上均有差异,自腐蚀电位略低,自腐蚀电流则低了2个数量级。结论 两者腐蚀现象规律一致,XRD衍射峰右移表明试件晶格参数变小。2类试件腐蚀速率呈现增加到减缓再到增加的趋势。喷丸能明显提高A100钢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