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In order to define the mortality criteria of planarian objectively,a case study of Dugesia japonica exposed to 1-octyl-3-methylimidazolium bromide([C8mim]Br)was performed followed by a recovery cul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fining planarian mortality in light of its body disintegration was appropriate.If the disintegrated tissue of a planarian was more than 1/4 of its body length,it would completely degenerate.However,a planarian would regenerate the lost tissue and return to normal after a few days’recovery culture if the disintegrated part was less than 1/4 of body length.Therefore,we propose to use body disintegration as the endpoint of planarian mortality,i.e.,1/4 body length degenerated is the critical threshold of mortality and survival of planarians when exposed to toxicants.This criterion could be adapted 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sting protocols and comparability of acute toxicity test or othe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using planarian as the test animal.  相似文献   
52.
如何判断巷道开挖后,围岩弹塑性变形及围岩的力学行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问题。考虑岩石材料的损伤特性,建立了巷道围岩弹塑性损伤力学模型,对侧压力系数为1时圆形巷道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场及范围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算例,得出在相同塑性范围内,随着λ/E比值的增大,所需要的支护阻力也随之增大;当原岩应力一定时,随着λ/E比值的增大,巷道围岩的塑性区范围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考虑损伤作用使得分析结果更加接近于实际,从而为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强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得到断裂能与能量释放率的关系,继而根据试验研究测出的单一型裂缝的断裂能,进行单一型裂缝断裂能与断裂韧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到了单一型裂缝的断裂能与能量释放率之间的关系,再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混凝土复合型裂缝的断裂能。基于Ⅰ型、Ⅱ型、Ⅲ型、二维复合型(Ⅰ-Ⅱ、Ⅰ-Ⅲ、Ⅱ-Ⅲ)和三维复合型(Ⅰ-Ⅱ-Ⅲ)的应力强度因子断裂临界曲线和临界曲面(即完整的系列K判据),通过各复合型裂缝的断裂韧度,得到相应的能量释放率,进而获得复合型裂缝的断裂能,绘出断裂能临界曲线和曲面,从而建立了完整的系列断裂能G判据。  相似文献   
54.
通过极限状态分析,确定采空、洪水、滑坡和占压特殊地质条件下油气管道的安全评估准则,提出了地质灾害管道安全评估方法,并对案例管道进行安全评估。为不良地质区域管道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5.
高含硫气田一旦发生事故,及时疏散是确保周边居民安全的最好方法[1],我国高含硫气田主要位于山区,天然气含硫量高,毒性大,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山区道路交通不便,居民文化程度不高,疏散难度大,企业修筑的道路其疏散能力缺乏评估依据,本文分析了相关标准及我国井场现场情况[2],采用疏散时间综合判别法来分析评估疏散能力,并结合某高含硫井场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得出该井场周边应急疏散道路是否符合疏散要求。本文最终总结并给出该方法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6.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的高能耗产业,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大局意义重大。绿色施工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理念,是建筑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措施。通过对我国建筑施工活动中的污染源和能耗源进行追溯和辨识,综合管理、技术、经济等要素,并参照我国绿色施工相关规定,探讨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的绿色施工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进而利用突变级数法,设计了绿色施工综合评价方法。结合相关工程进行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评价结论客观与准确,并可以发现建筑企业绿色施工生产活动中缺陷,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57.
针对车用液化天然气(LNG)气瓶定期检验的特殊要求,制定出定期检验项目及相应的检验方法。重点对车LNG气瓶静态蒸发率的测试方法进行研究,并给出评判标准。研究成果为车用LNG气瓶的安全应用提供保障,为车用LNG气瓶定期检验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通过总结综采工作面坚硬顶板深孔爆破强制放顶成功案例,得出以爆破裂隙区半径为强制放顶爆破参数设计的不合理性,提出以爆破损伤范围为依据进行爆破参数计算。研究以国投新集二矿210108工作面为依托,通过爆破振动监测,回归得到综采面深孔爆破振动速度传播衰减规律,由此导出炮孔周围岩体内的质点振动峰值速度衰减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炮孔直径75mm、装药直径63mm的深孔爆破可以在周围岩体中形成半径为7.631m重度损伤区,解释了炮孔间距大于10m仍能有着良好爆破效果的原因;设计最大孔底间距15.2m的爆破参数,并成功进行了现场应用,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为类似工程爆破参数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59.
流域总量控制下赣江流域控制单元划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的关键环节,控制单元的概念、内涵及划分方法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其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在分析欧美控制单元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单元的概念(基于“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的理念,为实现水环境容量总量的计算、分配和管理等目标,综合考虑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和水体使用功能等因素而人为划分的水质目标管理单元),并阐述了其内涵. 基于GIS技术,采用多指标空间叠加分析和专家判断方法,提出了不同尺度流域的控制单元的划分原则、指标体系及技术路线,并以赣江和锦江流域为例进行了控制单元的划分,赣江流域划分为17个1级控制单元、57个2级控制单元;锦江流域划分为4个控制单元. 对锦江流域开展了非点源参与下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及控制单元总量动态分配,丰水期CODMn和NH4+-N水环境容量分别占研究区年总容量的63.4%和60.6%. 假设总量利用率为70%,将控制单元的分配结果作为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点源输入,验证控制单元划分方案的可行性,模拟结果显示,良田和均车断面的ρ(NH4+-N)均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的要求,说明划分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60.
为了改善剩余电流断路器频繁误动作的问题,提出以偶次谐波变化率最小值阈值、工频变化量阈值、剩余电流动作整定值相结合的三重判据.首先,搭建活体触电试验平台,获取活体不同部位的多组触电试验数据,利用S变换提取触电波形谐波特征,并计算出触电时刻偶次谐波变比率最小值阈值和工频变化量阈值.其次,搭建人体触电仿真模型,发现存在相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