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2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安全科学   452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216篇
综合类   781篇
基础理论   226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120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3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十五”期间解决我国工业用水问题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工业用水存在的问题,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2.
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化工园区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化工园区内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有毒有害物质数量大、环境风险等级高,存在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相关研究也未见报道。在当前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事件高发并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方法,提高应对安全生产事故以及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物质、环境风险工艺和环境风险受体三个方面的环境风险的特性,初步拟定了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调查评估、建章立制、预案编写三个阶段的技术路线,明确了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应急处置措施的四项编制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由综合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专项预案、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六部分组成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73.
某典型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构建适合该场地的修复技术筛选体系,筛选最佳修复方法。根据特征污染筛选结果、场地修复目标及业主需求等因素,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施工现场微调等方法,确定污染场地最优修复方案。结果表明,作为Cd、苯并[a]芘复合污染场地,根据筛选体系结合Topsis法进行评估,确定场地修复技术为异位化学淋洗。运用响应曲面法,采用BoxBehnken设计多因素实验进行室内模拟,确定最佳修复条件。采用0.6mol/L柠檬酸与20g/Lβ-环糊精进行复配的淋洗剂,在pH=3.0、淋洗温度35.00℃、液固比(淋洗剂与土壤的体积质量比)6.00mL/g、搅拌强度320.00r/min下,淋洗4次,每次淋洗3.4h,对某化工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修复后土壤中Cd、苯并[a]芘的去除量分别为69.88、39.20mg/kg,去除率分别达80.14%、70.50%,达到预期修复目标。  相似文献   
74.
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微生物絮凝剂M-C11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过程参数进行优化,选取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以p H、M-C11投加量和Ca Cl2投加量等因素为自变量,以处理后的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Fr)为响应值,并借助扫描电镜对絮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M-C11可显著改善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性能,且选取的3种单因素水平均可影响絮凝剂活性。经多元回归拟合分析,在M-C11投加量为2.56 m L,Ca Cl2投加量为0.37 g/L的最优条件下,微生物絮凝活性实验值可达92.37%,接近模型预测值(92.30%)。Ca Cl2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高于M-C11投加量(PCa Cl2相似文献   
75.
研究了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的方法.首先在饲养温度、饲料含水量和饲养密度等条件下进行单因素实验,然后,以利用率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的饲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饲养条件为饲养温度26.7℃、饲料含水量14.5%、饲养密度4.1头/cm2.在此饲养条件下,黄粉虫对餐厨垃圾利用率理论值为38.72%,实际餐厨垃圾利用率为38.88%,相对误差为0.41%,说明利用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6.
应急处理苯胺污染水源水的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浑河水为原水,模拟突发苯胺污染,通过投加粉末活性炭(PAC)进行应急处理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AC对苯胺的吸附在30 min内能达到80%~90%的吸附容量;PAC对苯胺的吸附等温线符合弗兰德里希(Freundlich)吸附模式,在苯胺的平衡质量浓度为0.030 mg/L时,PAC对其吸附容量约为5 mg/g;比表面积较大的木屑炭对苯胺的吸附效果比煤质炭好,但粒度以300目左右为宜;炭浆浓度越小对苯胺的吸附效果越好;溶液pH以不小于5为最好;絮凝剂最佳的投加顺序是先投加炭浆然后投加絮凝荆;对突发的浑河水苯胺污染,在取水口处投加PAC是十分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7.
混合重金属对硝化颗粒污泥毒性作用的析因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测定了Cu2 、Zn2 和Cd2 对硝化颗粒污泥的单一毒性,采用析因实验研究了二元和三元重金属混合体系对硝化颗粒污泥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Cu2 、Zn2 和Cd2 的2 h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95.23、62.11和12.48 mg/L,由析因实验所得的响应曲面模型具有较好的优度(其R2>0.95),能够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很好地进行预测,析因实验可以用于环境领域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8.
傅剑锋  武秋立 《环境化学》2007,26(4):519-522
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影响UV/TiO2光催化降解酸性玫瑰红B的主要因素(初始pH值、K2S2O8浓度、TiO2浓度)进行分析.其中初始pH值、K2S2O8浓度和TiO2浓度的高、低水平分别为4-5.6,26-36mg·l-1和0.53-1.87mg·l-1,分析参数为脱色率的变化.通过使用Design-Expert 5软件可得到1个2次响应曲面模型,最佳的初始pH值、K2S2O8浓度和TiO2浓度分别为4.69,29.73mg·l-1和1.18 mg·l-1,脱色率达到最大(94.21%).  相似文献   
79.
以某大跨连续高墩刚构桥为依托,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时程分析方法研究双肢薄壁墩参数在地震响应下对高墩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桥墩高度为主要参数,以模型阵型频率、桥墩墩顶、墩底位移及内力变化三个方面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其中一个桥墩高度的增加,桥梁频率不断减小,矮墩墩底及矮...  相似文献   
80.
Grasslands were once widespread and species-rich ecosystems. They have drastically decreased throughout the world, largely due to changes in land-uses. Remnant grasslands are often highly degraded and disconnected and require active conservation. In order for grasslands to be maintained worldwide, protected areas need to be created. While adequately creating and managing protected areas has proven difficult, this can be improved by following a three-point guideline: (1) consider many ecological groups (birds, insects, plants); (2) use conservation biology knowledge; (3) seek agreements with concerned parties by comprehending elements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sociology.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La Crau, a steppe area in South-eastern France, this review aims at (i) illustrating that this guideline can facilitate creating and managing protected areas and (ii) proposing improvement to the guideline while keeping it simple. In La Crau, the need for conservation was first acknowledged in 1975. Between 1983, when a request for a protection decree was made and 1990, when the first concrete protection measure was taken, 20% of the steppe disappeared. It took another 8 years to reach a concerted management plan in 1998. The review shows how using ecological guidelines would have helped better and faster protection of the steppe. Improvements to the guideline drawn from the La Crau experience include: the protection of some traditional practices; the protection of some degraded habitats that can substitute for habitats that no longer exist;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habitats that do not qualify for protection; and the flexibility of the management pl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