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饱和土介质中爆炸波传播的时间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质中的波速变化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介质的物理力学特征。本文对在Φ90 0平面波加载器中进行的饱和土试验所反映的波速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验表明 ,在比较小的爆炸波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中的压力波速可以从约 5 0m/s上升到 4 75m/s,同时饱和土的体积应力应变关系在比较小的爆炸波荷载作用下便会呈现递增硬化特征 ,并与非饱和土介质存在很大的区别。认识这些现象对饱和土本构关系的研究非常有益 ,对了解饱和土中波的传播规律和确定地下结构上的荷载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2.
观察了海狗油脂肪乳对大鼠妊娠晚期、分娩期、哺乳期及胚胎和胎仔出生后生长发育、学习能力以及生殖能力的影响.于大鼠妊娠D15至哺乳D21,连续皮下注射给予250、500和1000mg·kg-1剂量的海狗油脂肪乳,同时设0.9%氯化钠注射液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和胎仔的生长、发育、生殖能力等项指标.结果表明:给药后F0代母鼠体重增长明显减慢,摄食量显著减少,未见生殖、胚胎毒性反应;F1代仔鼠的出生体重和哺乳期体重增长减慢,生理达标、新生反射等发育迟缓;停药后F1代大鼠的体重增长、摄食量、脏器系数、同笼交配率、妊娠率及胚胎发育全过程未见明显生殖、发育等毒性变化.由此结论,海狗油脂肪乳可使母鼠和F1代仔鼠体重增长缓慢,生理发育迟缓,但不影响F1代仔鼠器官发育、生殖能力以及停药后体重增长和摄食量.  相似文献   
53.
危化企业爆炸性危险环境下由静电放电引发的火灾爆炸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危化企业气体、液体、固体、粉体及人体在不同生产工艺过程中静电电荷来源以及可能的静电放电形式。综合考虑静电点燃源形成可能性、爆炸性环境形成可能性、监控与控制措施有效性以及静电事故后果严重度,构建了基于改进LEC法的静电点燃危险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能实现对危化企业静电点燃源危害的量化评估与分级。应用该方法对某加油站进行静电点燃危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预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4.
对电子装备爆炸振动损伤模式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评判准则,并以此为基础对装备损伤的模拟进行研究,建立了爆炸地面振动及结构响应模型、装备结构模型、装备结构响应模型和振动损伤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55.
我国工业锅炉的爆炸事故与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锅炉既是应用广泛,分布面广的常见设备,又是近年来特别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特殊设备,本文分析了工业锅炉爆炸产生的原因,着重就加强对锅炉的监察,加大对“土锅炉”的查处力度,减少因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事故,推进技术进步,提高锅炉安全性等能有效遏制锅炉爆炸事故的措施,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6.
乳状液膜法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碌亭  肖锦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12):562-564
介绍了液膜分离原理及其工艺流程,重点阐述液膜分离技术在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提取稀土金属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结果认为,该技术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特点,分离和提取无机金属离子能够达到资源回收和环境保护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57.
A novel method to remediate 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DNAPL) source zones that incorporates in situ density conversion of DNAPL via alcohol partitioning followed by displacement with a low interfacial tension (IFT) surfactant flood has been developed.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e ability of the density-modified displacement (DMD) method to recover chlorobenzene (CB) and trichloroethene (TCE) from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without downward migration of the dissolved plume or free product. However, the extent of alcohol (n-butanol) partitioning required for in situ density conversion of high-density NAPLs, such as tetrachloroethene (PCE), could limit the utility of the DMD method. He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two n-butanol delivery approaches: an aqueous solution of 6% (wt) n-butanol and a surfactant-stabilized macroemulsion containing 15% (vol) n-butanol in water, to achieve density reduction of PCE-NAPL in two-dimensional (2-D) aquifer cells. Results of liquid-liquid equilibrium studies indicated that density conversion of PCE relative to water occurred at an n-butanol mole fraction of 0.56, equivalent to approximately 5 ml n-butanol per 1 ml of PCE when in equilibrium with an aqueous solution. In 2-D aquifer cell studies, density conversion of PCE was realized using both n-butanol preflood solutions, with effluent NAPL samples exhibiting density reductions ranging from 0.51 to 0.70 g/ml. Although the overall PCE mass recoveries were similar (91% and 93%) regardless of the n-butanol delivery method, the surfactant-stabilized macroemulsion preflood removed approximately 50% of the PCE mass. In addition, only 1.2 pore volumes of the macroemulsion solution were required to achieve in situ density conversion of PCE, compared to 6.4 pore volumes of the 6% (wt) n-butanol solution.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use of the DMD method with a surfactant-stabilized macroemulsion containing n-butanol holds promise as an effective source zone remediation technology, allowing for efficient recovery of PCE-DNAPL while mitigating downward migration of the dissolved plume and free product.  相似文献   
58.
采用MIE-D1.2型最小点火能测试装置及20 L球型粉尘爆炸测试装置,对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碳黑混合体系粉尘的爆炸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74μm、58μm、47μm孔径筛的粉尘对静电火花敏感,其最小点火能表征值分别为610 mJ、361 mJ、201 mJ。随粉尘质量浓度增加,最小点火能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随粉尘粒径减小,最小点火能与粉尘质量浓度变化关系曲线向低粉尘质量浓度和低点火能量方向偏移,且对应的最敏感爆炸质量浓度从500 g/m~3降至200 g/m~3。随粉尘质量浓度增加,过147μm、74μm、47μm孔径筛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碳黑混合体系粉尘爆炸压力及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相同粉尘质量浓度下,中位径小于74μm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碳黑混合体系粉尘,粉尘的爆炸压力增幅明显减小。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碳黑混合体系粉尘爆炸下限质量浓度为25 g/m~3,最大爆炸指数为14.636 MPa·m/s,爆炸危险等级划分为St1。  相似文献   
59.
为了探究易燃易爆场所静电事故形成过程及防护机理,基于事故链式理论,以及静电点燃源形成过程和爆炸性环境形成过程这2条并行支链,绘制了易燃易爆场所静电事故链路;通过事故案例说明了静电事故链路的实用性;研究了静电荷、易燃/可燃物质在外界扰动作用下的特征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静电事故断链减灾模式包括静电点燃源断链减灾模式、爆炸性环境断链减灾模式以及降低事故影响的事故后果断链减灾模式;针对静电事故的各类断链减灾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为易燃易爆场所静电事故防护提供系统性的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60.
民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深入分析了民爆企业当前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民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