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73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25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9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由于传统居住街区的建筑通常为砖木结构 ,且年久失修 ,因此 ,防治火灾是保护城市传统居住街区的重点。笔者结合传统居住街区的特点 ,对其火灾事故致因从防火报警系统、疏散对策、灭火系统、建筑结构、个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 ,并按照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 ,结合湘潭市中山路传统居住街区改造的案例 ,提出了疏通消防通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防设施、对保护价值较低的传统居住街区实施拆旧建新、以人为本 ,群策群防等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352.
突发事件条件下的应急疏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时间因素,而且要考虑疏散网络中各路段的受灾风险水平。因此,对于人群快速转移避灾路径的解算结果,不仅要求快速,还要求避灾。基于灾害预测的疏散路径优化理论模型,在求解时变灾害条件下,集成考虑实时与未来灾害影响的转移避灾路径优化算法。采用C#程序设计语言和Visual studio 2013平台,开发了进行模型算法实现的原型系统,并通过算例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在预先设置的灾害情景中,提出的模型算法可以提前规划出避开灾害且疏散时间较短的路径,为制定应急预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3.
针对建筑室内火灾烟雾环境对微波信号的干扰问题,利用火灾标准实验间和微波实验装置,研究棉绳阴燃、聚氨酯明火等四种典型火灾烟雾对频率分别为600 MHz和2.7GHz微波衰减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有和无火灾烟雾环境下,对比分析入射波频率、烟雾浓度、烟雾类型对微波衰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火灾烟雾对微波传播有明显衰减,且衰减量均随烟雾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衰减速率逐渐减小。频率以及不同特性类型的烟雾对微波衰减特性的规律不同。最后,计算并修正了室内火灾烟雾环境下微波衰减因子模型的衰减因子,提高了该模型在火灾烟雾环境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54.
根据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度评价原理,采用单元危险快速排序法,对锦州石化公司的催化裂化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55.
为建立更加真实的行人疏散模型,基于模糊规则和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利用元胞自动机,提出1种优化的行人疏散模型。引入动态模糊速度规则,建立移动速度与周边环境的模糊对应关系,从而模拟行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速度;通过设定危险度规则,使用基于双端队列的BFS算法快速计算每个格子距离安全出口的“静态危险度”,并与出口处人群密度的“动态危险度”耦合,使元胞自发地向“总危险度”更低的方向移动;结合动态速度规则建立1种基于排队理论的出口疏散机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再现行人流自组织现象,真实地反应行人不同的移动方式以及疏散的具体过程;模型考虑了出口排队疏散机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使疏散效率得到提高,为行人疏散模型的建立以及公共场所的设施布局等应急疏散预案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56.
量化行人对导向标志的认知作用,不仅有助于分析疏散过程中导向标志对行人疏散的影响,也对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设施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行人对导向标志认知过程的基础上,确定了行人对导向标志认知过程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引入人员密集场所行人疏散过程建模中,利用元胞自动机提出基于导向标志可见域的行人疏散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对模型进行实现,并以商场超市作为模拟场景算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导向标志的设置有助于减少行人总体疏散时间、个体疏散时间和行人平均疏散距离,提升整体疏散性能。导向标志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对于疏散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7.
中国煤矿火灾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中国煤矿历年火灾与安全技术工程的关系,火灾类别、发火部位、与频率的统计;介绍了煤矿内外因火灾防治方法的沿革与发展,包括注浆、阻化剂、均压防灭火,注氮情化防火,高泡、燃油惰气灭火等的实例与成效。  相似文献   
358.
为分析湖底双层隧道共用疏散楼梯间距设置对人员疏散安全性的影响,以两湖双层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拟分析盾构段下层隧道发生火灾后,不同疏散楼梯间距对人员疏散时间、利用效率以及通过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采用侧部重点排烟,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TASET为1200 s;疏散楼梯间距为100,120 m时,各疏散楼梯的利用效率、平均通过率相对稳定;从安全性、综合利用率和运行成本考虑,推荐疏散楼梯间距为120 m。研究结果可为湖底双层隧道工程疏散楼梯间距设计和人员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9.
为研究从众行为对人群疏散效率的影响,建立考虑从众阈值和主体特征的人群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引入从众阈值反映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从众选择程度,耦合每个主体不同特征属性、不同人员认知能力导致的疏散从众选择差异,利用元胞自动机模拟人群运动状态及动态演化过程,探究从众行为对人群疏散过程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人群疏散中选择从众行为...  相似文献   
360.
A novel nanocomposite was synthesized by incorporat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flame-retardants and its extinguishing performance was tested for gaseous fires. The nanocomposite consists of the inorganic magnesium hydroxide (MH) nanoparticles as the dominant component, the nitrogen-based melamine cyanurate (MCA), and the phosphorus-based ODOPB. The wet mixing, dry mixing, and ultrasonic agitation were employed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to enhance the homogeneity of the nanocomposite. The prepared powder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a series of analyt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rmal gravity analyzer (TGA),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The efficiency of various samples in extinguishing gaseous fires was investigated in a lab-scale extinguishing system. The fire extinguishing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nanocomposite is considerably more effective in fire extinguishing than other powders in terms of extinction time and agent mass consumed. The fire extinction time of nanocomposite was 45.2% shorter than that of commercial ABC-MAP powder. Furthermore, the consumed amount of nanocomposite was 63.2% less than that of commercial powder. In addition, the order of extinguishing mass concentrations was as follows: the novel nanocomposite (103.7 g/m3) < MH/MCA (148.1 g/m3) < MH/ODOPB (155.6 g/m3) < MH (170.4 g/m3) < commercial ABC powder (281.5 g/m3) < MCA/ODOPB (384.1 g/m3). The fire suppression mechanisms of the nanocomposite were also discussed. It was inferred that the extinguishing mechanism of nanocomposite comprised of simultaneous chemical and physical inhibition actions involving chemical inhibition action, cooling action, and asphyxiation ac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promising attempt to gain benefits from the striking features of nanotechnology and flame-retardants in extinguishing gaseous fi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