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8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810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34篇
综合类   367篇
基础理论   30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83篇
灾害及防治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Fire and explosion accidents are frequently caused by combustible dust, which has led to increased interest in this area of research. Although scholars have performed som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y often ignored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their experiments.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ed a 2D numerical method to thoroughly investigate the particle motion and distribution before ignition. The optimal time for the corn starch dust cloud to ignite was determined in a semi-closed tub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ame propagation and temperature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igni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ube. From the simulation, certain unexpected phenomena that occurred in the experiment were explain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futur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from the simulation showed that 60–70 ms was the best time for the dust cloud to ignite. The local high-temperature flame clusters were caused by the agglomeration of high-temperature particles, and there were no flames near the wall of the tube due to particles gathering and attaching to the wall. Vortices formed around the nozzle, where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was low and the flame spread slowly. During the explosion venting, particles flew out of the tube before the flame. The venting flame exhibited a “mushroom cloud” shape due to interactions with the vortex, and the flame maintained this shape as it was driven upward by the vortex.  相似文献   
72.
Preventing the propagation of flames in a pipeline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avoiding gas explosion accidents and reducing loss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wire mesh, acting as a porous media,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a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wire mesh on the dynamics of premixed methane/air flame propagation in a semi-closed pipe.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wire mesh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layers are chosen in the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wire mesh quenching of the flame i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Flames are quenched when 4 layers of 40-mesh or 3 layers of 60-mesh wire mesh are used; however, once the flame propagates through the wire mesh, the risk of methane combustion may increase. The wire mesh becomes the key factor causing flame folds and acceleration, and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layers or the larger the mesh size is, the more obvious the folds after the flame passes through the wire mesh. Moreover, the combination of heat absorption and disruption of the continuous flame surface by the mesh causes flame quenching. Wire mesh can effectively attenuate the flame temperature during premixed flame propagation in a pipe, and the attenuated maximum rate reaches approximately 79% in the case of adding 3 layers of 60-mesh wire mesh.  相似文献   
73.
政策试点是中国国家治理策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遵循“由点到面”逻辑以试验手段制定政策的一种常规性工作方法。低碳城市试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的地区开展试点,探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模式。现有文献侧重低碳城市建设的内涵、建设模式与路径、温室气体的核算方法、政策手段、峰值研究与达峰路径、效果评估等,有力地支持了低碳城市建设决策,但对于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设计鲜有涉及。本文从政策过程理论、央地关系两个视角,结合府际学习与竞争关系,建构了中国低碳城市政策“试点–扩散”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分析框架。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具有探索型开拓性、综合型专业性、授权型自主性的特点,结合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文件要求和实践进展,从政策试点的选点、设计、执行、监督和评估五个方面对于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相较于经济领域的其他政策试点,低碳城市政策试点具有弱激励弱约束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领导力,在政策创新方面表现出争先、自主、效仿和守成四种行为特征,并以杭州、深圳、镇江、成都四个表率城市做了实证。政策“试点-扩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中国政策创新与扩散的过程,可能在现实中需要往复多次进行,中国已陆续开展的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就遵循这样的政策逻辑。试点的意义是试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前三批试点城市评估结果来看,试点城市在低碳发展目标设定、转型路径探索和低碳发展动力转换等方面与社会的预期仍有差距,为此本文提出了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四点建议:一是激发城市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完善低碳城市试点的科学论证机制;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长效机制;四是强化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74.
农地整治权属调整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农户有效参与是推动权属调整的内在动力,研究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认知对其行为响应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高效引导农户参与权属调整,并为制定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改进计划行为理论和湖北省11个县(市、区)1044份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不同类型农户认知对其行为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行为逻辑符合改进计划行为理论,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交互影响行为意愿,进而转换为行为响应,政府支持在行为意愿和行为响应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总体上,农户行为响应是"自发性""诱发性"和"约束性"三重行动逻辑的结合,且"自发性"占主导地位。多群组结构方程估计结果表明,纯农型与兼业Ⅰ型农户的行为响应受到"自发性""诱发性"和"约束性"三重影响,兼业Ⅱ型农户受到"自发性"和"诱发性"双重影响,非农型农户仅受到"诱发性"单一影响。因此,为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应该分别针对各类农户相应地提高其参与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降低"约束性",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的作用,将四种不同类型农户的利益需求统筹考虑,降低权属调整过程中利益协调难度。  相似文献   
75.
基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本文介绍了碳普惠制的定义、内涵及其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区别,对国内外碳普惠制的探索、实践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碳普惠平台的分析研究,提出碳普惠平台建设的业务框架设计,对生活服务业场景接入碳普惠平台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当前我国碳普惠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国内碳普惠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精准的火焰检测是有效避免火灾发生的关键,针对传统的火灾探测算法在公路隧道等大空间环境中存在及时性与准确性相互制约的问题,通过研究隧道火焰初期在图像中呈现的静态和动态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公路隧道火灾初期火焰检测方法。利用温度阈值获取疑似火焰区域,根据红外图像在引导滤波器作用下降噪,同时利用区域增长法分割疑似火焰区域;从疑似区域中提取的特征值构成特征向量,进行数据归一化提高SVM收敛速度;利用人工蜂群算法优化参数。结果表明:ABC-SVM能够实现公路隧道火灾初期的火焰识别,检测正确率相较于RBF方法提升了2.26%,运行时间缩短了2.29 ms;检测正确率相较于SVM方法提升了0.87%,运行时间缩短了2.22 ms。本方法可以对初期隧道火灾进行快速、有效检测,并有良好的环境适用性。  相似文献   
77.
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与行驶工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SEMTECH-D车载排放测试仪测量了东风柴油卡车在城市实际道路工况以及等速和加速工况下的油耗及污染物排放状况.测试结果显示,测试卡车实际道路综合百公里油耗为17.8 L,NOx、CO和HC排放因子分别为3.96、8.86和2.15g·km-1.其中主干道路况相对较差,油耗与排放因子较高,是所有测试道路平均水平的1.3~1.8倍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重型车油耗及污染物排放与各行驶工况下的速度、加速度均密切相关,车辆在高速加速行驶状态下易产生高排放.车辆在30~50 km·h-1速度区间内等速行驶时,油耗与排放因子最为经济且环境友好.车辆在加速行驶时,油耗与NOx、CO排放因子可达到城市实际道路平均水平的2.0、2.2、1.4倍,急加速时达到2.8、2.1、14倍.应用比功率概念可准确描述车辆在各运行工况下的排放水平,但在重型车上缺乏实验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高喷插芯组合桩(简称JPP)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桩,具有承载力高、造价低等优点。利用岩土工程专业软件FLAC3D对JPP群桩竖向承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讨论了桩数、桩间距、桩长、不同组合形式、不同水泥土弹性模量等对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承载力随着桩数的增加而减小,但16根群桩与25根群桩的承载力相差不多,16根群桩承载力可以代表16根以上群桩的承载力;桩间距越大,承载力越小,桩间距宜采用3倍的JPP组合桩径或4倍的芯桩桩径;承载力随着桩长的增加而增加;分段组合形式承载力效果较好,实际工程施工中宜采用之;水泥土弹性模量对竖向位移没有影响,但水泥土弹性模量越大,芯桩轴力越小。  相似文献   
79.
某耗能减震框肢剪力墙转换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型铅粘弹性阻尼器对带转换层框肢剪力墙结构的某酒店进行了耗能减震设计,对耗能减震结构和钢支撑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反应谱和局部非线性多遇地震作用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底部框架结构布置复合型铅粘弹性阻尼器后,在多遇和罕遇地震情况下层间位移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并且采用耗能减震结构能优化整体结构,不会对转换层上部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能更好地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0.
考虑实际修建过程中塔基岩石开挖的施工特点和砼分期浇筑特点,通过建立三维实体模型,根据基于大变形理论的快速拉格朗日方法,运用考虑库仑屈服准则的塑性接触面单元计算了锦屏一级水电站泄洪洞进口塔基砼-岩接触系统的应力和变形,评价了塔基的稳定性,并与直接考虑材料为实体单元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工程算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接触面单元来分析砼-岩系统的力学行为更合理、更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