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290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98篇
综合类   468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221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应用气相色谱Ni^63电子捕获检测器,在用6201红色担体为基体,涂10%OV-101固定液的玻璃柱上,以甲苯作吸收液,对空气中CS2进行定量检测,其最低检出浓度可达0.005mg/m^3,方法精密度好,SO2和H2S等不干扰测定,经现场实际测试,能适用于大气环境中微量CS2的分析。  相似文献   
302.
研究了用气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工业废气中乙酸乙酯、异丙醇、甲苯含量,进行了各种色谱条件选择、精密度、样品回收率、方法检出限及样品稳定性实验.  相似文献   
303.
黄河流域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摘要:黄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河流之一,但关于黄河流域可供水量,几个很权威的文献却差别很大,高的达到692×108m3,低的低到580×108m3。而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黄河流域天然径流大为减少的情况,平水年份下河川天然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1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是急迫需要弄清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决策。论文的研究结论是:在2010年水平年,在平水年条件下,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只有550×108~560×108m3,其中地表水390×108~400×108m3,地下水16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比原来估算的最低数580×108m3还低20×108~30×108m3,而比原来估计的最高数692×108m3要低20%,差140×108m3。这就给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提出了更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4.
Parker A 《Disasters》1986,10(1):65-69
Methane derived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contained within a landfill may escape beyond the site boundary where it can pose an explosion or fire hazard. Methods are described to prevent die occurrence of such lateral gas migration. Problems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gas in buildings, erected on landfill sites, have occurred and techniques are now available to overcome these at some sites. However, it is recognized that at other sites, redevelopment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take place on die grounds of safety.  相似文献   
305.
采集安徽某酸性矿山排水(AMD)水库不同离岸距离的表水层水样,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与三维荧光光谱(EEMs)技术对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物(DOM)来源和组分特征进行分析.三维荧光结果表明,样品中内源性色氨酸类荧光峰峰强与离岸距离正相关,且基于三维荧光特征指数(FI,HIX,BIX)分析判断DOM主要来自于内源.FT-ICR MS在分子层面进一步表明,内源性组分(脂类,脂肪族/蛋白类,糖类)在近岸点样品DOM所占比重相对较低(66%).AMD中DOM的主要成分为CHO(40%~50%)、CHON(25%~30%)、CHOS (22%~36%)等化合物.DOM包含有高比例的CHOS化合物主要与AMD水体高浓度硫酸盐有关.  相似文献   
306.
农业排水沟渠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农业排水沟渠NO_3~--N吸收动态变化特征,选择溴化钠(Na Br)为保守示踪剂、硝酸钾(KNO3)为添加营养盐,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合肥地区某一源头溪流开展5次示踪试验,并以TASCC方法和Michaelis-Menten(M-M)方程模拟NO_3~--N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背景浓度条件下排水沟渠完全混合子渠段U_(amb)和V_(f-am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40~69.13μg·(m~2·s)~(-1)[均值为34.45μg·(m~2·s)-1]、0.07~0.43 mm·s~(-1)(均值为0.24 mm·s~(-1)),相应地Sw-amb变化范围为92.51~405.74 m(均值为199.06 m),明显小于排水沟渠长度(也就是2.5 km),表明沟渠具有较强的NO_3~--N滞留潜力.M-M方程较好地拟合了NO_3~--N吸收动力学特征,参数Umax变化范围为158~1 280μg·(m~2·s)~(-1)[均值为631.13μg·(m~2·s)~(-1)],Km变化范围为0.16~5.52 mg·L~(-1)(均值为1.46 mg·L~(-1)).相关分析表明,Sw-amb与NO_3~--Namb呈显著负相关、Uamb与NO_3~--Namb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它螺旋指标与NO_3~--N背景浓度的相关性均不明显;水文因素对NO_3~--N滞留影响也不显著,而沟渠槽道地貌特征指标Фw、ФA与大部分螺旋指标都呈显著相关性,表明槽道地貌特征对NO_3~--N滞留影响相对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307.
为强化潮汐流人工湿地(TFCW)中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作用,探究了不同排水速率(vd)下系统中氮素的迁移转化机制与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vd可显著影响TFCW中脱氮功能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进而影响其氮素转化速率.当vd由1.00降至0.50L/min时,填料层中逐渐形成较为严格的限氧环境,有利于短程硝化的稳定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进而有助于CANON反应体系在TFCW中形成.而当vd小于0.50L/min时,填料层中溶解氧相对不足,好氧氨氧化菌活性受到抑制,数量随之减少,CANON作用的强化效果有限,系统脱氮性能受到影响.当vd为0.50L/min时,TFCW中的CANON作用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系统脱氮性能达到最佳,其TN和NH4+-N的去除负荷分别为(116.79±13.16)和(102.75±4.35) mg/(L·d).对vd的合理设置可实现TFCW中CANON作用的强化,有利于CANON型人工湿地的构建.  相似文献   
308.
通过在实际重力流排水管道中选取10个典型的腐蚀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排水管道对应腐蚀区域的生物膜和水体进行采样,探究实际排水管道不同空间位置上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差异性以及水质因素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布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反映腐蚀区域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排水管道中10个典型腐蚀区域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结构基本相似,在门水平上主要是变形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门,在纲水平上主要是a-变形菌纲,其次是β-变形菌纲两者相对含量之和占到43.56%,在属水平上的硫酸盐还原菌对管道具有严重的局部腐蚀,包含有Desulforhabdus,Desulfuromonas,Desulfobacter.RDA环境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在门水平上硫化氢、溶解氧与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纲水平上与微生物群落存在相关性的主要是铵根离子、pH值和COD.  相似文献   
309.
The sensitivity of Chinese soybean cultivars to ambient ozone(O3) in the field is unknown,although soybean is a major staple food in China. Using ethylenediurea(EDU) as an O3 protectant, we tested the gas exchange, pigments, antioxidants and biomass of 19 cultivars exposed to 28 ppm·hr AOT40(accumulated O3 over an hourly concentration threshold of40 ppb) over the growing season at a field site in China. By comparing the average biomass with and without EDU, we estimated the cultivar-specific sensitivity to O3 and ranked the cultivars from very tolerant( 10% change) to highly sensitive( 45% change), which helps in choosing the best-suited cultivars for local cultivation. Higher lipid peroxidation and activity of the ascorbate peroxidase enzyme were major responses to O3 damage, which eventually translated into lower biomass production. The constitutional level of total ascorbate in the leave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 explaining O3 sensitivity among these cultivars. Surprisingly, the role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was insignificant. These results will guide future breeding efforts towards more O3-tolerant cultivars in China, while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control measures of regional O3 pollution are being implemented. Over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resent ambient O3 pollution is a serious concern for soybean in China, which highlights the urgent need for policy-making actions to protect this critical staple food.  相似文献   
3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