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0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726篇
安全科学   673篇
废物处理   171篇
环保管理   226篇
综合类   1539篇
基础理论   395篇
污染及防治   271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771.
利用SPAMS研究南宁市冬季单颗粒气溶胶化学成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对南宁市2015年冬季2月15~24日期间大气PM2.5进行观测.SPAMS所测得大气PM2.5数浓度与PM2.5质量浓度线性相关系数为0.76,在一定程度上颗粒物数浓度可反映大气污染状况.利用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分类方法(Art-2a)对PM2.5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确定PM2.5化学成分主要为元素碳、有机元素碳混合颗粒、有机碳、富钾颗粒、矿物质、富钠颗粒、二次无机颗粒、左旋葡聚糖以及其它重金属共9类.成分占比最高的是元素碳,其次是有机碳和富钾颗粒.监测到80%以上的PM2.5粒径主要集中在0.2~1.0μm之间,峰值出现在0.62μm处,各化学成分的粒径分布特征与总颗粒数粒径分布特征相似.各化学成分数浓度与PM2.5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较一致,化学成分数浓度占比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瞬时的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772.
黄河中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73.
The oxid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were investigated in two soils at eight different hydrogen peroxide (H2O2) concentration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H2O2 dosage for the efficient 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by crude oil with minimal SOM removal. In our study, H2O2 concentrations up to 1100 mM increased the SOM destruction up to 10%–15% in the two soils while no improvement of the crude oil removal efficiencies was observ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struction of SOM significantly limits the oxidation of crude oil because SOM might consume H2O2 more effectively than crude oil at H2O2 concentrations above 1100 mM. In addition, H2O2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1100 mM were not expected for both soils because of the extremely rapid H2O2 decomposition, and low H2O2 utilization, of both soils.  相似文献   
774.
In order to search the degradability of kraft lignin, the potential bacterial strains Bacillus subtilis (GU193980)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GU193981) were isolated, screened and applied in axenic and co-culture conditions. Results revealed that mixed culture showed better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80%) and reduction of pollution parameters (COD 73% and BOD 62%) than axenic culture. This indicated syntrophic growth of these two bacteria rather than any antagonistic effect. The HPLC analysis of degraded samples of kraft lignin has shown the reduction in peak area compared to control, suggesting that decrease in color intensity might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 degradation of lignin by isolated bacteria. Further, the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compounds detected in control were diminished after bacterial treatment. Further, the seed germination test using Phaseolus aureus has supported the detoxification of bacterial decolorized kraft lignin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All these observation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developed bacterial co-culture was capable for the effective degradation and decolorization of lignin containing rayon grade pulp mill wastewater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相似文献   
775.
重大事故状态下,单个化工企业的风险防控设施(应急池等)无法控制事故污水的情形下,整个化工园区的公共应急设施十分必要.在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特征分析、突发事故次生水环境污染发生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整个化工园区的水环境风险三级防控体系,统一规划布局园区水环境风险公共应急设施,保障事故污水不出园区,根本上提高对事故污水的控制能力,最后以某临港化工园区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776.
介绍我国危险废物鉴别体系的组成,分析了2007版《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相关内容,探讨了在危险废物鉴别实验室能力建设中,场地条件、硬件设备、人员技能3方面的要求。指出目前环境监测部门开展危险废物鉴别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77.
双甘膦废水中含有高浓度总磷、有机磷、甲醛、氰化物、氨氮、COD,运用三效蒸发+强氧化+两级化学除磷+UASB+兼氧+好氧组合处理双甘膦废水。研究结果表明双甘膦废水排放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8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78.
目的研究电子元器件表面化学防护的方法。方法应用选择性涂覆设备进行研究并优化工艺条件,选择丙烯酸清漆和稀释剂的体积混合比例从1∶0.2到1∶1进行实验,在100 mm/s的喷涂速度下,喷涂印制板的过程在0.5 min内完成,喷涂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0.005 mm。结果涂层厚度可控制在25~75μm的范围内,符合国际标准ICP-CC-830的要求,涂层具有较好的流平性,无气泡、针孔和絮状物,无雾化等。结论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印制板上电子元器件表面的化学防护。该方法具有涂覆准确性高,有毒稀释剂消耗量低,涂覆效果好,经济环保等的特点。  相似文献   
779.
本文以广西大厂锡石-硫化物矿区巴里尾矿库的富碳酸盐尾矿(堆放了20余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CR三步提取法研究Zn、Cd、Pb和As的化学形态分量以及其总含量在该尾矿铅垂剖面中的分布,并结合尾矿的结构构造、次生和原生矿物成分及其变化等分析,探讨在氧化/酸化条件下富碳酸盐尾矿中重金属的释放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尾矿下层原尾矿中重金属主要以稳定或较稳定的残渣态(As、Pb、Zn、Cd)、氧化物结合态(Pb)及硫化物结合态(Zn、Cd)形式赋存。在酸水淋滤作用下,原尾矿中重金属的释放顺序为Cd≈ZnPbAs;(2)尾矿上部厚层状氧化硬层(厚度1~1.5m)中,Zn、Cd以酸可溶态大量富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As、Pb主要以残渣态以及氧化物结合态赋存,其迁移性较差。因此,富含碳酸盐的硫化物尾矿经过氧化作用具有释放多种重金属的潜能。由于这类尾矿中各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其迁移性及环境效应须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80.
于2011年4月28日~5月18日对上海大气中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细粒子中的化学组分进行了连续观测,获得了上海受春季沙尘天气影响下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主要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沙尘天气中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非沙尘天,最高日均浓度分别达到787.2μg·m-3和139.5μg·m-3,PM2.5/PM10的均值为(32.9±14.6)%(15.6%~85.1%);总水溶性无机离子(TWSⅡ)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27.2±19.2)%(4.8%~80.8%),二次组分SNA(SO2-4、NO-3、NH+4)占TWSⅡ的(76.9±13.9)%(41.9%~94.2%),TWSⅡ和SNA对PM2.5的贡献均小于非沙尘天,而Ca2+的含量比却有明显上升.非沙尘天测得的OC/EC值高于强沙尘天,但低于弱沙尘天.此外分析还得到,沙尘中的高矿尘粒子具有酸性缓冲作用,使得沙尘天颗粒的碱性强于沙尘发生前.非沙尘天SO2-4、NO-3主要以NH4HSO4、(NH4)2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沙尘天还会与其他矿物离子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