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24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63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出了一套基于神经网络分类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水力负荷冲击预警系统,以期对进水水量骤增现象进行提前1天的预报,使污水处理厂可根据预报结果提前采取水力冲击防护措施,从而保证各单元的平稳运行.根据进水水量的涨幅将某污水处理厂12年日进水水量监测数据分为\"常规\"和\"冲击\"两类,重点对\"冲击\"数据进行提前1天的预测,并采用冲击漏报率、冲击误报率和报准率对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评价;同时,基于同样的建模方法和不同的训练、验证样本建立了N(1)、N(2)和N(3) 3个平行模型,以对模型的鲁棒性和建模方法的可重复性进行考察.结果显示,3个模型对2010年、2011年和2012年3年测试样本的预测效果良好,冲击漏报率和报准率两项指标数值均较为稳定,分别在0~0.167和0.981~0.995之间浮动,冲击误报率虽然在数值上的浮动较大,最低为0.143,最高为0.500,平均为0.310,但仍在工程上的可承受范围内.该结果表明,本研究基于神经网络分类器所建立的3个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高、鲁棒性好,显示出良好的性能,有望为污水处理厂水力冲击防护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生产、生活中触电事故增加,采用故障树的分析方法,对用电设备触电事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得出保护接地在供配电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保护接地,并指出目前我国用电设备保护接地中存在的问题及接地故障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煤层注水降抑尘技术中水分易流失,开采时注水抑尘效果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既能增加煤层保水率又能改善煤层脆性的抑尘方法:研制出以海藻酸钠(SA)为基质的成胶型抑尘剂,并开展比表面积试验、氮气吸附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产尘率试验,研究表面活性剂、黏度及注射压力对成胶型抑尘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有利于煤层润湿,但对抑尘效果影响较小;抑尘剂黏度增大有利于保水,可使保水时间由10 h提升至30 h,但会导致材料难以进入煤层内部;注射压力对于抑尘剂的抑尘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当煤层注射压力较小时,抑尘剂难以快速渗入煤的内部孔隙中,随着压力的增大,抑尘剂逐渐渗入煤孔隙中。当注射压力升至3 MPa后,抑尘效果不再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产尘率由4%降低至2.3%,相对降幅达50%,有效降低了产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获得随机振动的加速度响应谱,提升随机振动与冲击的等效性分析精度.方法 首先,基于维纳-辛钦定理,推导单自由度系统在随机振动基础激励作用下加速度响应均方值的通用表达式;其次,分别推导单自由度系统在理想白噪声和限带非均匀谱随机振动基础激励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均方值;再次,基于 3σ 准则,推导限带非均匀谱随机振动的 3σ 加速度响应谱;最后,基于加速度响应等效,通过将装备随机振动条件的 3σ加速度响应谱与冲击条件的冲击响应谱进行等效性分析,对GJB 150.18A—2009 中的冲击试验剪裁条件进行精细优化.结果 精细优化后,可有效改善冲击试验剪裁条件的工程实施精度.结论 获得了限带非均匀谱随机振动的 3σ加速度响应谱,并基于此对GJB 150.18A—2009 中的冲击试验剪裁条件进行了精细优化,对于装备合理剪裁冲击试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州城市气溶胶和臭氧相互作用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4年苏州地区观测资料对城市气溶胶与O_3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晴空指数(CI)与PM_(10)、PM_(2.5)呈显著负相关; PM_(10)、PM_(2.5)质量浓度每增加1μg/m3,晴天条件下白天向下短波辐射(DSR)分别下降1. 48 W/m2和1. 52 W/m2; DSR与O_3呈显著正相关; O_3与PM_(10)、PM_(2.5)呈负相关,表明气溶胶对O_3浓度存在衰减作用。2014年11月10日—12日个例研究表明,在到达地面的DSR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气溶胶与O_3之间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造成O_3浓度降低。2014年12月13日—14日个例研究表明,气溶胶通过对太阳辐射的消光作用,造成到达地面的DSR减弱,O_3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高有机负荷冲击对填料型MBR运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有机负荷变化明显的特点,研究了填料型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2O-MBR)抗高有机负荷的能力,考察了高有机负荷冲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悬浮和附着污泥性质以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负荷冲击期间污染物去除稳定,氨氮去除率在冲击第3d从99.1%下降到78.5%,出水氨氮浓度高于5mg/L,随后去除率恢复至97.6%;悬浮和附着微生物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增加;附着生物量显著增加;细胞外聚合物(EPS)增加;高有机负荷冲击期间膜污染更严重,膜面污染层EPS含量显著增加;太阳能微动力A2O-MBR系统能减少10%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高含固污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连续厌氧消化抑硫试验和消化污泥Fe(Ⅲ)投加抑硫试验,探讨不同Fe/S(摩尔比)对污泥厌氧消化中溶解态硫化物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Fe(Ⅲ)与pH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采用原位抑硫技术,在Fe/S(摩尔比)为7.75时沼气中H_2S含量可由170.4×10~(-6)降至14.09×10~(-6),无需进行后续处理;当pH为7.00~7.50、Fe/S为1~11时,pH为原位抑硫主要显著影响因子,提高消化池pH有利于降低Fe(Ⅲ)投加量;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沼气满足H_2S利用标准时,所需最低Fe/S为7.0;当消化池pH低于7.30时,将无法通过调节Fe/S实现H_2S浓度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8.
基于TMS320F240 DSP的电网谐波抑制全数字化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治理电力系统谐波污染,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笔者对混合式并联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该系统由无源滤波器和小容量有源滤波器串联构成,与被补偿的谐波负载并联连接.基于TMS320F240 DSP开发套件,设计数字控制器主程序和中断服务子程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TMS320F240 DSP编程方便并直观,运算精度高,控制器参数调整方便,易于实现各种控制策略.研究成果对DSP在有源电力滤波系统中的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喷粉压力和点火延迟时间严重影响着粉体抑爆剂在空间内的分散状况,进而影响粉体抑爆剂的抑爆效果。为探究不同分散状况下粉体抑爆剂的抑爆效果,在自行搭建的5 L试验管道中,结合高速摄像和超压分析开展不同喷粉压力和点火延迟时间下不同质量的NaHCO3抑制甲烷体积分数为9.5%的甲烷-空气混合物爆炸试验。结果表明:评估不同质量粉体的抑爆效果所需的喷粉压力和点火延迟时间不同。管道底部喷粉和点火时,较小或较大的喷粉压力均无法使粉体分散均匀;粉体的总质量越大,所需的喷粉压力越高;在相同的喷粉压力下,总质量较大的粉体分散均匀时所需的时间较长;抑爆效果良好的粉体能使爆炸火焰的传播时间延缓数百毫秒,此时若仍选择粉体分散均匀时点火,火焰传播前期颗粒的沉降反会使管内粉体分散不均。因此,为合理评估不同质量粉体的抑爆效果,应选择粉体即将充满管道时的扬尘上升期作为点火时刻。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Livestock grazing has been implicated as a cause of the unhealthy condition of ponderosa pine forest stand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n evaluation of livestock grazing impacts on natural resources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in which grazing occurred. Context should include timing of grazing, duration of grazing, intensity of grazing, and species of grazing animal. Historical context, when and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grazing occurred,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Many of the dense ponderosa pine forests and less-than-desirable forest health conditions of today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1900s. Contributing to that condition was a convergence of fire, climate, and grazing factors that were unique to that time. During that time period, substantially fewer low-intensity ground fires (those that thinned dense stands of younger trees) were the result of reduced fine fuels (grazing),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fires initiated by Native Americans, and effective fire-suppression programs. Especially favorable climate years for tree reproduc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1900s. Exceptionally heavy, unregulated, unmanaged grazing by very large numbers of horses, cattle, and sheep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occurred in most of the U.S. West and beginning earlier in portions of the Southwest. Today, livestock numbers on public lands are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they were during this time and grazing is generally managed. Grazing then and grazing now are not the sa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